认识王澍 第10期

时间:2022-09-08 04:28:27

一、与王澍有缘

我从事文字工作30余载,案牍之余临习书画。2004年夏季某日,我在―个旧书摊上遇见一位农民,挟着几帧书画兜售,其中一幅书法立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该立轴纵110厘米,横34.5厘米,正书28字,题识23字,落款王澍、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当即认为确非俗品,遂买下。由于对于中国书法史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加上王澍署名中的“澍”字很特别,当时无法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于是,我在短时间内走访了当地好几个在书法和鉴赏方面有造诣的朋友,他们都承认作品很好,纸是老纸,却并不能提供新的信息,这幅书法立轴激起了我对于中国书法史及书法鉴赏的兴趣,几月之内购置翻阅了大量资料,通过对理论与原物的对比,仅给该作品断了代。同年11月,在一旧书摊上发现《王虚舟先生墨迹》的刻本,书帖正文30页码,系行书。书名为寅腮襄所题,扉页是陈治的篆书。正文后附有熊思襄的两段跋语,其中首跋主要介绍书家作品当时的传世情况及该书帖的传承,另―跋介绍书家的生平。此书帖破解了我苦苦求索的问题。王虚舟和王澍,是同―个人。

二、王澍其人

据民国十六年(1927年)梁廷灿编著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记载:王澍生于清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卒于乾隆八年癸亥(1743年),享年了6岁。

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年六月初版,臧励苏等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澍,清,金坛人,后徙无锡,字若霖,虚舟,常自署二泉寓客。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 熊思襄在《王虚舟先生墨迹》中介绍:虚舟姓王,名澍,江苏金坛人,字若林,号虚舟,康熙壬辰进士,官吏部员外郎,有云康熙四十五年翰林,

北京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冯亦吾著《书法探求》中介绍:王澍(1668―1743年)字若林,又字箬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杨廷福、杨同甫编写的《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载:王澍。金坛人,后居无锡,字:若林,号、别号、室名有:竹云、二泉、虚舟、良常山人、恭寿老人,二泉寓客、双藤书屋、九龙山斋等。

京华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由周倜主编的《中国墨迹经典大全》介绍:王澍,字若林,一作若霖,又字灵舟,号虚舟,自署二泉寓客,别号竹云、听松庵、良常山人、恭寿老人。江苏金坛人,后徙无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入翰林院,累官至吏部员外郎。

张弘主编、远方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中国篆隶名作鉴赏》一书中,也收录了王澍的篆书,并对其生平及成就进行了更深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迄今为止搜集到的有关王澍生平的全部。

三、王澍的书法盛名

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主要看其作品,对于抽象的书法艺术而言更是如此。但当一个书法家留下来的作品凤毛麟角时,史学家或评论家的评价便显得尤为重要。臧励苏等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王澍的“书法独树一帜。”冯亦吾在《书法探求》中称赞王澍“善篆书,参和古今,不染旧习”。周倜主编的《中国墨迹经典大全》中称“澍摹古代名拓,四体皆工,对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致力尤深,所以吴修评其‘书入率更之室’(《昭代尺牍小传》)。篆书法李斯,而又不拘泥于古人成法、”

《清史列传》对王澍则有这样的评价:“论者渭其书在米芾。黄伯思、顾从义三家之上!告归后,书益工,远近土夫家,以金币请者无虚日,然不问家人生产,贫士丐其翰墨以举火者,亦应之不倦。”可见王澍当时的声名和做人的态度。

四、王澍的理论成就

王澍的理论成就并不亚于其书法成就,而且还不仅仅限定在书法理论上-

先看其著述。臧励苏等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介绍,王澍“多所建白”,著有《禹贡谱》、《学庸本义》、《学庸困学录》、《程朱格勿法》、《朱子读书法》、《白鹿洞规条目》、《淳化阁帖考证》等书-冯亦吾在《书法探求》中透露,王澍“著有《竹云题跋》等书”,周倜主编的《中国墨迹经典大全》介绍,王澍“曾著《淳化秘阁考证》十卷,取米芾,黄伯思、顾从义三家之说而研之:又有《别占今法帖考》一卷,溯阁帖之缘起,以及诸帖沿流”,“著有《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夕等”。

再看其学说-冯亦吾先生在《书法探求》中对王澍有这样一段评述:“善篆书,参合古今,不染旧习,尝说:‘篆书有三要,一日圆,二日瘦,三日参差。瘦乃劲。圆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又说:‘鲁公《争座位帖》,气格当与《兰亭》并峙:然《兰亭》清和醇粹,风韵宜人,学之为易。及既入手,却不许人容易,得非整束精神,皎然如日初出,却无一笔是处。《争座》奇古豪宕,学之为难,一旦得手,即随意所之,无往不是:此亦两公骨格之所由分也?’观其论书,知其观察之精,造诣之深。”

五、王澍在碑帖学上的历史性贡献

清及民国时期,提起碑文考证,是必然要提起王澍的。王澍,与汉魏石碑的发掘与鉴证相联系。

王澍时代,正是馆阁体制约清代书法的时期。辞官后的王澍,倾其余生,致力于汉魏碑的访寻和研究,苦心探索当代书法艺术的出路。周倜先生主编的《中国墨迹经典大全》对此有一段客观的介绍,说王澍“晚年左目失明,仍致力于鉴定碑刻,并有大量论述。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的观点,使碑学渐为世人所重。”张弘主编的《中国篆隶名作鉴赏》引用《昭代尺牍小传》中的一段话,云王澍“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款署良常王澍,世遂称王良常云。”王澍的治学精神和在碑学研究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收集到一册有正书局民国时期发行的《泰山秦篆二十九字》石刻本,后又附鲁孝王石刻十三个字,两拓后各附包括吴昌硕之前不同时期书法大家们的鉴定题识。其中沈邦宪在评价鲁孝王石刻时便引用了王澍的评语,他说:“此鲁孝王石刻字凡十三,沉厚浑成,字在篆隶之间。西汉石刻世所罕见。是刻与河间献王君子馆专同,为收藏家所并重。王虚舟称其隶法古朴,似为落月晨星洵然。”文物出版社1988年初版《明拓夏承碑》后附有翁方纲等人对该碑拓的题识。从翁方纲的题识中可知,现行的《明拓夏承碑》,正是从王澍的双钩本传下来的,而且原双钩本后曾附有王澍的题跋。王澍当时在碑学研究方面的位置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责编:石泰峰)

上一篇:沈阳惊现日本陶瓷彩绘始祖仁清的作品 下一篇:从古人入 从造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