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理念实践

时间:2022-09-08 04:23:37

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理念实践

一、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念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程度日益提升,“以人为本”的口号越来越响亮。那么,具体到声乐艺术教育领域,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先天条件,判断他是否是这块“料”。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老师,面对缺乏必要嗓音条件的培训对象,也很难有大的作为。第二,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方法,实践证明,这正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偏好,选取合适的教材,既发挥学生的长处,又能修正他的短板,全面提高表演艺术水平。

(二)专能互动,发挥合力

所谓“专”,取“术业有专攻”之意,指声乐演唱的专业技能。所谓“能”,则有广义、狭义两解。广义上的“能”是指包括知识、情感、道德在内的一切与“人”的本体性有关的要素,狭义上的“能”主要指与声乐表演艺术相关的人文领域内的才能。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对“专”与“能”的曲解,比如,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声乐教育就是“教唱歌曲”,再高级一些,可能会想到声带的训练、气息的控制。但这些都不足以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正确理解“专”与“能”的辩证关系,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是检验一名声乐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重要标志。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曾经对音乐教师的标准做出明确界定:“除音乐专业知识外,应具备全面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不断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过硬的演唱技术的训练本领,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歌唱技巧层面的困难;又要有深厚的人文修养,并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拓宽艺术视野,增强艺术修为。技巧是有限的,情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的“能”的范围越广阔、越深厚,就越有可能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并生动表现出其中的情感,才能演唱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旋律,而非仅仅是空洞乏味的炫技。

(三)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西方声乐艺术的美声演唱方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犹如同一根脉中绽放出的两朵姐妹花,各有千秋,同样风华。不论是浑厚的“美声”,还是嘹亮的“民嗓”,都是在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二者不仅可以称为“殊途同归”,甚至可以理解为“志同道合”。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女高音歌唱家邹德华便开始在“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的融合上进行有益尝试,后继探索者从未间断。当代中国,已经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与国际社会紧密接轨,我们的声乐艺术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脱离所谓的土洋之争、民美之争。声乐指导教师更要勇于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舒适、可持续的发声方法,结合每一部具体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与技巧手法,设计出最合理的演唱方式。只有打破狭隘的艺术观限制,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中西方艺术精华,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推动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二、在教学中践行、完善理念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肩负着培育国家声乐艺术表演人才的光荣使命。只有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祖国声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不但要站得到高处、看得见远方,更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每一堂课上、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倾注热情,贡献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现展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教育美学标准的设定,来源于教学实践,也要接受实践的再检验。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将宏观的理念具体化,并从不同的接受、反馈过程中,提炼共性化的规律,丰富原有理念。只有形成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声乐艺术教育的螺旋式上升,培养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声乐艺术表演人才,迎来中国声乐艺术豪杰辈出、光彩夺目的美好景象。

作者:张一 单位:莆田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究 下一篇:计算机专业课程一体化构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