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9-08 03:06:34

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与分析

摘 要:利用问卷调查法,从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环保评价4个方面对潮州市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对各种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还仅处于“日常生活型”的水平;在认为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的同时,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却比较低;在对潮州环境现状感到满意的同时,对环保工作的评价却不高,主要是认为相关部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不到位。

关键词:潮州居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71-03

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国家未来。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和环保技术的创新是远远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更为重要是要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推动环保工作进行的根本动力[1]。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居民[2,3]、大城市居民[2-4]、著名旅游景点居民[5,6]、学生群体[7,8]以及旅游者[9]开展了环保意识调查。关于沿海地区中小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粤东沿海地区的文化中心及经济区城市之一,近年来,日用陶瓷、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等行业发展迅猛,有“中国瓷都”、 “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称号。但潮州市的环境问题,如固体废弃物、地下水污染等比较突出,环保工作亟待加强。市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和提高,是环保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调查研究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了解市民对环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掌握、引导和培养其环保行为,有利于开展环保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建立健全环保的公众参与机制。

本文根据社会学调查的一般方法,结合潮州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设计了针对潮州居民的环保意识调查问卷,旨在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与掌握潮州市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现状,希望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环保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进行环保管理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为研究潮州市居民环保意识的现状,2013年5月,本课题组组织了8支环保志愿者队伍共40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潮州市8个人流密度大的地点开展调查,地点分布情况见表1。每个地点发出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90.5%。

表1 调查问卷的地点分布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情况的描述,受访者的基本情况见表2;二是反应变量,主要包括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和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表2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环保知识

图1 潮州市居民的环境知识情况

调查选用了5个有关环境科学知识的问题,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对于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比如对“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的出发点”63.3%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减少水污染”、“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67.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对“二氧化碳”、“大量燃烧石油会不会导致全球变暖,”82.6%的受访者选择了正确答案“会”。然而,对于国家环保政策“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则仅有37%的受访者给予肯定答案;而对于从1993年9月开始,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环保局联合开展并已持续了十余年声势浩大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则仅有5.2%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活动。由此可见,潮州市居民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只是处于“日常生活型”,对其他环境相关问题的认识明显不足。

从潮州市居民接受环境知识的渠道来看,大众传媒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其中,电视广播排在第1位,互联网和报纸杂志紧随其后,三者所占的比例为76.7%,是居民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而居民从各种相关部门及组织所举办的环境保护宣传、知识讲座等教育活动中获得环境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分别为11.3%和5.5%。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环境知识的,比如从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获得。

表3 潮州市居民了解环境知识的渠道

(二)环保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程度较高。由表4中可以看出,高达99.4%的受访者认为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认为保护环境是不重要的。在对待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问题上,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这一举措,仅有2.8%的人表示不赞成。但是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则仅有45%的受访者表示同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速度。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0]。究其原因,是居民在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

表4

表5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现状的评价

(三)环保行为

列举了8项环保行为,调查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是否与环保要求相符。结果表明,潮州市居民在采用环保行为方面总体偏低。如在节约用水方面仅有53.9%的受访者有二次用水的习惯,而在对于需要个人支出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方面其采用的程度就更低,如为分放和处理垃圾付一定费用(50%)、购物时自备购物袋(22.4%)、在外就餐时坚决不使用一次餐具(7.7%)。但是在环境道德方面,55%的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破坏公共绿化行为时会坚决反对,并会上前予以阻止;在外出时如何正理手中的垃圾,69.9%的受访者也选择要坚持找到垃圾桶才扔掉。这一调查结果与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而言,环境道德比较高的公众相应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环保行为。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受访者在填写问卷的时候,由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趋向于选填更符合道德要求的选项,而不是自身的实际行为情况。

表6 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保工作的评价

(四)环保评价

对潮州市环境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潮州市现在的环境质量整体是满意的。例如,对绿化程度,80.4%的受访者表示可以;对潮州母亲河韩江的水质,88.1%的受访者认为污染较轻;对潮州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滨江长廊的环境,89.8%的受访者表示保护得还好。在对潮州环境污染源的归因调查中,87.8%的人认为潮州市的两大传统主要产业陶瓷和不锈钢都对环境产生了污染,49.7%的人甚至认为由此产生的污染是严重的。陶瓷产业产生的垃圾固体废弃物是潮州居民认为的潮州目前最严重的污染,不锈钢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也是潮州重要的污染源。

另外,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潮州居民对潮州的环保工作认同程度相对较低,90.6%的受访者认为潮州的环保工作做得不是很到位,认为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仅有9.4%。而对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判定,市民环保意识差、企业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视环保、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主观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列前三位;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市民守法意识差,列四、五位;人口膨胀过快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等客观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则比较小。这一调查结果与2007年在全国进行的调查结果相符,公众的环保意识差仍然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10]。

三、结论与建议

1.从环保知识方面看,潮州市居民还处于“日常生活型”这一环保知识比较欠缺的阶段。当前,电视广播、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探索多渠道、多媒介开展环保宣传时,可重点利用这三种方式进行。另外,考虑到微信的影响力度正呈快速上升状态、对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以及人际传播的效能,建议政府部门汇总整理一些宣传环保知识的信息,并通过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市民,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从环保态度看,潮州市居民对环保工作的支持度是比较高的,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一关系上,居民则更倾向经济发展重于环境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需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

3.潮州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为的程度总体偏低。今后的环保宣教工作中,应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中的微观环保内容为主题,帮助人们建立环保有利于自身生活的观念,提升居民参与环保的自觉性。

4.潮州市居民对潮州环境的现状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但对环保工作整体评价不高,主要集中在对污染企业的管理方面。在居民认为最有效的环保措施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三个选项占61.6%。这说明,居民普遍认为企业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实现企业环保化将是潮州今后环保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叶军,李文婷,张立波,等.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64-67.

[2] 周景博,邹骥.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J].北京社会科学,2005,(2):128-133.

[3] 阎国东,康建成.上海市民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135-142.

[4] 赵卉卉,王远,王义琛,等.南京市公众环境意识总体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4):406-411.

[5] 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

[6] 王蕾,魏宝祥.旅游地居民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甘肃景泰黄河石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

8723-8725,8765.

[7] 陶文娣,王会,王瑾芳,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130-134.

[8] 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6):110-113.

[9] 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2):72-77.

上一篇:能量、暴力与民主 下一篇:轮任管理的动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