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影视的尴尬现状

时间:2022-09-08 02:09:46

云南影视的尴尬现状

随着国内打造影视拍摄基地的兴起,云南省也不甘落后,在本世纪初也掀起了一股“造城”热潮,期望通过影视剧的热播提高知名度,打造旅游名片。

被影视界誉为“天然大摄影棚”的云南再次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平均每年近百部影视剧都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光鲜热闹的背后,云南影视圈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云南演员群体依然默默无闻,成功者几乎寥寥无几……

影视造城:热望背后的落寞

在翠山影视城,放眼望去,影视城坐落在一处山坳里,掩映在翠绿的青山下。翠山为曲靖八景之一,距离市区10余公里。

2003年,为迎接大型电视历史连续剧《谁主沉浮》的拍摄,由会泽民营企业家张珈茚投资3600万元在此建成了翠山影视城。这座表现明清历史的影视基地由明王府、木鼓寨、山海关、明朝一条街等4个建筑群体、56个建筑单体组成。

据当地村民介绍,在2004年《谁》剧开机拍摄时,这里热闹非凡,村民们纷纷把农产品、小吃摆在了到翠山的道路两旁贩卖,数百村民还当过群众演员,过了一回“明星”瘾,但随着剧组的离去,外地来旅游的人少了,便逐渐冷清下来,只有周末和节假日热闹一些。

翠山影视城一名负责人白晓丽坦言,光靠剧组场地租用费是难以维持整个影视城正常运转的,所得费用还不够支付工人年薪,何时能收回投资,还是个未知数。

事实上,云南的影视城在建造之初,主要是为了配合和满足剧目拍摄的需要,因此,在影视城的整体构建中,多是为了往后能吸引剧组而设计的。可事与愿违,花了巨资投建的影视城在云南大都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中。以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例,该项目总投资额已达1.2亿元,于2002年建成,虽然陆续有几家剧组光顾,但一直在亏损,甚至连银行利息也难以支付。

而云南省在2000年后,还陆续在丽江、保山、香格里拉、昆明、红河等地都兴建了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影视基地虽各有特色,但接待的剧组都较少,很难通过出租场地等实现盈利。

“一般的小成本电影,为了节约成本,是不会选择影视城进行拍摄的,而名导演们拍摄的那些大制作,大都愿意自己搭景,即便去影视城,也就选几个景拍拍。目前国内还未形成完整的、高度市场化的影视产业链,近年来拍摄的大多数电影电视都难以收回投资,而类似于影视城这样的下游产业,就更加难以盈利。” 昆明长期从事影视、广告制片人张星说。据统计,目前国内建成的100多家影视城中80%亏损,15%收支持平,仅有5%能够赚取微利。

同全国众多的影视城一样,在遭受剧组“冷遇”后,翠山影视城也转变了经营思路,致力发展影视旅游,期望打造成具有现代影视旅游的主题公园,成立了曲靖翠山影视旅游开发公司。白晓丽说,为了增加收入、吸引游客,公司还推出了年卡、月卡和周末卡等购票方式,一年下来门票收入可达100多万元,目前勉强能维持开支。下一步公司将加大投入,把该地打造成具有休闲娱乐、饮食、影视观光的影视主题公园。

就此举措,云南旅游协会的伍匡文专家表示了不同见解,在他看来,目前云南的影视城最为迫切的还是理清规划和经营思路,加大行业的指导,并增加行业资讯。“云南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将云南建成一个较成熟的影视拍摄基地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先对整个市场号脉,看准有无市场再进行行业规划,引导影视产业发展及分析,培育一批集约经营的产业群,实现规模化生产,切忌做散做滥。”

天然大摄影棚的荣光与期待

“云南风光绮丽,草甸、河流、雪山、原始丛林应有尽有,取景丰富。一进入冬季,北方便是天寒地冻,无法野外拍戏,而云南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可拍戏。” 提起云南自然景观时,在中国影视圈小有名气的青年导演王晖乐由衷地赞美。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因《五朵金花》、《阿诗玛》等优秀电影而名扬天下,电影中纯朴原始的云南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让许多观众开始向往这片土地。80年代中后期的《西游记》、《三国演义》、《孽债》等,以及近年来的《千里走单骑》、《神话》、《无极》、《周渔的火车》、《士兵突击》等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都与云南结下不解之缘。

与此同时,以云南为题材,制作出版了大量的影视作品。其中《金沙水拍》、《彝海结盟》、《幸福花园》、《钱王》、《我的帐篷小学》、《最后的马帮》、《花腰新娘》等分别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大奖或好评。

著名制片人唐季礼计划投资30亿元建昆明影视与新媒体产业基地。目前与陈凯歌合作在昆明建设的“东方影城”,力争建成“立足云南、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重要影视基地,影视产业正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目前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云南成为全国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省市之一。然而,多年来,与剧组纷纷取道云南拍摄外景和云南影视的辉煌相比,云南影视圈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青年导演王晖乐2006年执导的影片《星愿》入围国际电影节,成为了云南籍导演首次入围国际电影节的影片,2007年5月,他执导的《女神的眼泪》在意大利公映,开创了大陆地区进入都灵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历史。现在他已跑到北京发展,成为“北漂”一族。

王晖乐说:“我在北京的发展目前还算顺利,每年可接拍两三个片子,有的影片投资上千万,这在云南是想都不敢想的。”

据了解,尽管多年来在云南拍摄的影视剧不胜枚举,但真正让云南演员露脸,云南导演执导的却屈指可数。以云南为题材、云南为外景、云南人编写、云南人参演、云南人投资的《花腰新娘》,其主演张静初、印小天为外省人,导演章家瑞也为外省人。就算近年来由云南电视台主要投资制作的大型战争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中国远征军》,从主演到导演仍然都是外省人。

云南新生代导演陈明说,许多影片的拍摄并没有把云南一同宣传出去。如几年前在国内引起强烈关注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主要在云南的昆明、曲靖、嵩明、西双版纳等地拍摄,但上映后,观众们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在云南拍摄的影视剧。

云南影视虽然起步较早,但到如今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演员、导演们都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整个影视圈十分混乱,互相拆台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一个老板计划给某影视公司投资100万元拍摄一个小成本电影,其他公司知道了就去游说,表示80万就能完成拍摄,另外的公司知道后,也会向老板进言,自称50万元就可搞定。

一部影片的完成不但有前期创作、拍摄,还有后期制作、宣传策划和播映等一系列过程。陈明说,后期制作所需器材价格昂贵,动辄就是几百万元的投入,这不是一般的影视公司所能承受的,而且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生产出的影片质量较差,这些都阻碍了云南影视向前发展。

云南影视演员走“群众路线”

今年21岁的任思品是云南艺术学院学生,进入影视圈,成为影视明星一直是她多年来的梦想。

2007年,任思品顺利地考入云南艺术学院,成为了该院影视本科班30名学生之一。在她看来,实现梦想就只有一步之遥,只要通过努力,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个绝好的机会,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就可能使自己成为那个“幸运儿”。

上大学后,任思品一边努力学习各种表演技巧,一边扩大交际范围,当群众演员、拍广告、演方言剧等等,今年初更顺利地成为云南一部投资过百万的小成本电影《子夜森林》的女一号。但对她来说,明星梦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据了解,云南艺术学院光影视班每年有30个学生毕业,再加上昆明一些大学,艺术类中专、影视模特培训班,每年毕业的学生将有数百之众。任思品说,这些学生中,毕业后绝大多数都选择转行而与影视无缘。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昆明长期活跃在影视圈内,经常出任角色的有200余人,群众演员更高达千人,年纪小的不到10岁,大的60余岁。

然而,尽管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但多年过去,能走红的屈指可数。在全国影视圈内,云南籍演员除张丰毅、高明、杨丽萍、胡静、马雅舒外,其他几乎籍籍无名。

近年来,云南参与投资和外来剧组取景拍摄的影视剧每年有近百部,但本土演员几乎不能在所谓大片、大制作中出任重要角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云南演员王强把之称为“走群众路线”。

近期,王强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云南电视台正在拍摄的情景剧《迷途》输送群众演员,剧组要人就会和他联系,每名群众演员每天的酬劳为50元,一天一结算,王强从中获取提成。

“今年都没有接到戏,要不是为《迷途》输送群众演员,我就要饿肚子了,云南演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王强的内心充满苦涩。

王强6年前进入影视圈,为了在戏中变得有“造型”,他6年来都不剃胡子,看上去像个艺术家。即使如此,他的演艺生涯还是走得不顺,大多情况只能充当群众演员。

业内人士透露,因云南影视圈演员无缘大片中担任主要角色,名气有限,一个群众演员一天的片酬是40元,担任角色的只有几百到上千元。一年下来,收入最高,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也不超过10万元。绝大多数演员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这与国内动辄一部影片几百万元身价的明星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外面的人想冲进来,里面的想冲出去”,成了云南影视圈的真实写照。

任思品说,其实拍片是很辛苦的,一个镜头要走两三遍才能过,如果弄不好,大家都着急,演员还要被导演骂娘。“在云南开拍的大片,能出演的角色都是剧组挑剩下的,况且演员普通话不太标准,方言口音较重,片酬低,竞争激烈,在云南光靠演戏无法生存,我不可能为了影视而毁了终生幸福。” 任思品感慨。她打算今年毕业后,要么参加考研,要么去当教师。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想出名,成为影视明星,就要选择到北京影视圈闯荡。

云南影企渴望机会施展拳脚

近年来,云南实施了“两强一堡”战略,云南影视文化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云南的影视企业也纷纷借助东风,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昆明圣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海钦说,成立一个影视企业,光注册资金就要300万元,门槛较高。为此,许多人都选择注册文化传播公司或建一个影视工作室,其实都在从事与影视相关的业务,估计不下300家。本土影视企业除云南民初电影制片、云南润视荣光影业制作有限公司和电视台外,鲜有建树。

据了解,为了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打造云南少数民族的影视“梦工厂”,在今年内,云南参与投资拍摄18部民族风情系列数字电影,计划年底全部杀青。“18部影片,全部给了北京的影视企业,本土企业一部也没有拿到。” 赵海钦的内心充满苦涩。

今年下半年,一部投资2000万的云南二战题材影片《野人山》将在腾冲开拍。同样,从导演到主角到投资合作方都选择了北京。提到原因,总制片人、云南中美二战国际影视文化艺术中心常务副总刘玉琼坦言,云南影视企业实力太弱,无法保障票房。

刘玉琼的话,道出了云南影视企业整体实力弱小,长期不能拿到大片拍摄的现实。建厂50余年,被称为云南影视艺术人才摇篮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因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与发展资金严重匮乏,在去年底实行了改制分流。

赵海钦说,多年来,本土影企因实力薄弱,无力进行大制作、大投入,与国内影视巨头们的差距越来越远,绝大多数只能靠拍广告片,搞影视人才培训,帮一些企业做宣传活动度日。“虽然也有影企偶尔参与拍摄了一些小成本影片,但几乎都上不了院线,不亏本就算万幸,更谈不上获取暴利了。”

“没有行业协会,就算我们有什么想法,好的发展思路,也无法让政府有关部门获悉,自己去反映,又往往得不到重视,长期以往,对云南的影视发展极为不利。”陈明表示。

4月23日下午,在云南模特行业协会的办公室里,云南影视圈的多名导演、演员、制片人汇聚一堂,大家通过讨论认为,建立影视行业协会,整合云南影视人才已经迫在眉睫。

未来如何发展,云南影视企业该向何处去。昆明影视制片人、导演张星说:“我们承认自己实力弱小,但政府有关部门应给我们施展拳脚的机会,也把每年投资的影片分几部给我们拍摄制作,我不敢说导演水平能和冯小刚和张艺谋相比,但作品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王晖乐说,影视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多年前山东、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影视基础还比不上云南,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同样做得很好。云南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加强政府扶持,还是能出自己的优秀作品,做强一批影视企业,也只有自己发展好了,才能留住人才。

陈明说,云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但可以发挥自己资源之长,多抓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在影片的投入上不要盲目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多搞一些小成本的影视片,还是能获取成功,但前提是必须有机会。

上一篇:富源县总工会:首次在昆明举办工会主席培训班 ... 下一篇:头朝哪个方向睡觉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