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高校和谐校园

时间:2022-09-08 01:14:22

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高校和谐校园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的重要基地,如何将教育和科研任务纳入到这一伟大工程体系,以顺应时展的需要,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伟大工程。高校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如何把教育和科研任务纳入到这一伟大工程体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深化和指导高校的日常工作,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融汇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由人和一系列社会组织构成。高校是社会组织之一,承担着教育、教化、科研和发展的社会重任。同时,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境界养成及传播的敏感地带,其成功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世界观和具体行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进而发挥高校的科学和人文带动作用,促进和谐社区与和谐城市的发展,从而逐步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目前高校工作必须完成的历史重任。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责任重大。但应尽力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鹜远的高校通病。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正是有的放矢、切体切身之措。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有了经验和方式方法,才能踏踏实实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才能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营造和谐校园为初级目标,更是从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出发,从大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的切实举措。志存高远是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学生应该担负的重任和应具有的历史情怀。但这一切都需要从基础做起,从身边做起。把自己生活过的大学校园建设成具有浓郁人文情怀和科学氛围的和谐校园,自己亲身亲力亲为这一切,才能既提高了思想境界又锻炼了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把自己造就成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

二、建设和谐文化,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力度

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正全面的阐释了当今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核心。

高校是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汇聚之地,是传统文化承继和新文化滥觞的会所。高校和谐文化的建设无疑是高校的灵魂所在。以健康包容的心态,认同与尊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构建多元共存、和谐探讨的文化基础;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和文化成就,博采众长、消化吸收;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继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遗产,使之耀眼于世界舞台;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乃是高校和谐文化的内涵。

建设和谐文化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培育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人才。通过人才的影响和带动,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同时,培育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人才与加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力度又是统一的。大学生中多一些具有先进文化思想与和谐精神的党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多了一份中坚力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就多了一份保证。

三、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合理管理

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治国方略。同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和谐需要公平安定,和谐需要行为准则的制定和遵从,和谐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制定和执行具有和谐理念与精神的制度和法律离不开大张旗鼓地发扬民主,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法律才能代表我党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执行起来也才能顺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高校作为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集中的区域,更要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合理调节各方面的因素和矛盾,尝试具有和谐精神的制度建设与贯彻,为构建和谐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依法治校,更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形成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的行为习惯,杜绝校园内违法事件和法盲的出现。

四、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来是指导我党工作的有效方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是和谐思想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好时期。欣逢盛世,大学生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高校多鼓励和组织大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去亲身体验和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些经验和感受会使大学生们更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会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学习的更加扎实;会使他们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早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是现代政治思想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的伟大成果,会更加坚定他们的马列主义信仰,坚定他们报效祖国、回馈人民的热情和信心。

五、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加快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高校是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相对较为丰富集中的区域。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就意味着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服务好人才,以好的制度和机制使这些人才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不仅这样,更要创造条件让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科研与转化和谐了,会导入一个多赢的良性循环,资金有了,效益有了,收入有了,心情有了,效应同样也有了。

和谐意味着均衡,意味着发展。在加快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自然的保护性利用。一切以长远的眼光、以和谐的角度来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形成。

六、团结友爱,落实好贫困生的就学和助学问题

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问题历来是我党关注人民关注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一。构建和谐社会、营建和谐校园,要求我们更要从此一高度来解决好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的起大学,让上大学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们可以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法并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筹一些,,社会可以助一些,个人可以捐一些,学生自己也可以打工挣一些。关键是要落实好政策上、机制上的保证,使之成为高校日常必须考虑的工作之一。要满怀爱心、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去做,要让我们党的爱心和政策从我们身上得到真正的体现。要让我们自己首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的先锋。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校园不是提出这个口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需要我们长期认真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校师生团结奋发、积极探索,一定会将这个目标不断推向深入。

上一篇:美国特工倾力刺探“神七”情报 下一篇: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