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和谐社会需求的和谐校园

时间:2022-09-03 08:23:38

构建适应和谐社会需求的和谐校园

[摘 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通过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创设育人的校园文化、教育机制以及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而建立和谐校园,最终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适应和谐社会主客体统一融合的需求。

[关键词] 和谐校园 人才培养 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容以“人”的和谐作为中心环节。和谐校园就是在这个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的每个人应该具有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应该有优良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应该有清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校容校貌。和谐校园的构建内容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和谐的教育机制、和谐的校园文化等等。有了和谐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构建和谐校园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民主教育的代表人物第斯多惠认为,“从人格和谐,到人际和谐,再到社会和谐,这是一个顺序建构的过程,后一个层次的和谐总是要建基于、依赖于前一个层次的和谐”。学校的主要功能是培育人才,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高度相关。学校人际关系主要是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和谐校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融洽相处、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科学地、艺术地调控,化解各类人际关系中的不利因素,消除对立冲突,导向协调统一,促进师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达成最优教育教学效果。为此须建立如下和谐关系:

1.民主平等、合作伙伴、良师益友、协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变“传道解惑”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变“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倡民主互动、共同探讨的育人风格,并贯穿在讲课、管理、批改作业、实验、实习、考试等每个教学环节。尊重个体、允许差异、宽容理解、激发活力、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希望。还要关注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如贫困学生的成长,从经济上支助他们,使他们能和谐发展。当然不能为了赢得学生的好感而一味迁就学生的不良行为,逃避做老师的责任。要正确区分人格与人品、权利与行为、宽容与纵容的界线。对影响学生成长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毫无疑问地坚决制止。此外还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真正从思想上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坦诚相待,情感交融,教学相长,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教师间关系。和谐教育提倡以教师群体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宽容的人生态度和以校为本的思想境界来构建教师之间协作的和谐人际关系。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先进教育理念施之于教学实践的状况。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谈不上学习者的发展与完善。在新课程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任何教师都离不开相互学习、交流和协作。教师之间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存有明显差异,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各有所长。在和谐的教研氛围下,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包括相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间的多层、多元和多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集思广益,相互补充。这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在缺点上宽容理解,在荣誉上相互谦让,在教学经验上多多交流,在专业知识上取长补短,在工作上同济互助,在事业发展上鼓励与仿效,形成教育的合力,同心同德,协调发展。

3.团结合作、共同进取的学生间关系。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和谐校园的一支强大的力量。我们应吸取马加爵杀人案的教训,有必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活动,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使他们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教育他们对待同学要有团结互肋、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创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正确认识学习与竞争的关系,只要有考试,成绩就有好坏,分数就有高低;只要有应聘,就会有人落选。学会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我。倡导在学习过程及实践活动中同学们相互交流、合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自觉地运用合作以解决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谐调发展。

4.互相尊重、关心信任的领导与教师间关系。学校管理是否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和谐发展,直接影响学校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只有以教师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因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通过教师具体而细致的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学校的管理必须人性化,必须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人和”的气氛。领导要善于为教师搭建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建立完善的、平等互利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合法的、合理合情的奖金分配制度,对绩效考核优秀和教学科研取得重大成果的可一次性奖励。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不能封锁消息,以免误时误事。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学校领导,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参与学校的管理,关心学校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畅通与发展。

二、创设育人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机制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反映和升华,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及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是通过学校各类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教育、激励、控制作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就是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提升和谐校园精神 ,坚持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现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教育活动,倡导和谐精神,营造和谐舆论,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活跃的学术氛围;倡导勤奋学习、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繁荣科技、服务社会的大学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促进师生与学校和谐发展,应该建立与和谐教育相匹配的教学体系。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宽容理解、学会学习、学会超越。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拓宽技能教育内涵,加大科技含量,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学校要改进教法,指导学生研究学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基础。如果学生跨进校园所见的是俯拾不尽的美景,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校园环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绿化、美化、净化”为基本出发点,构筑“花园、乐园、学园”的教育格局,使校园内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相呼应,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和谐发展。加快教室、实验室以及适应学生各种学习需求的硬件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广纳贤才,引进不同学科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以促进合谐校园的稳定与发展。

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完善个体人格,使个体自我和谐发展。通过建设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的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创设育人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机制,构建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将推动高校教育功能的实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定位,以适应和谐社会主客体统一和融合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龄[J].《新华文摘》,2007,(6):109-101.

2、 胥海军,张秀芹.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再认识与思考 [J].《技术与市场》,2006,(10):78-79.

3、姚卫新.人际合谐:教育合谐的前提[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7,8):5-9.

4、 卢望平.浅谈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党史文苑》,2006,(5):65-67.

上一篇:改进和完善我国政治监督模式刍议 下一篇:主体利益表达需要制度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