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会使人变坏?

时间:2022-09-08 12:16:10

车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二十

回国生活好几年了,总有人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不买车啊?开始时我会认真地解释:自己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拖家带口的,一个人开车没有必要,北京出租车又那么方便。有时也会高调地调侃,告诉他们,我不想给北京严重的交通状况再加压。要么我就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都开车,那北京满大街跑的几万辆出租车生计怎么办?提问的人往往都会大笑表示理解。

如果不想讨论买车的事我也有办法。那天一个同事又旧话重提,我就反问他为什么要买车,他随口说开车好玩啊,但我一句回答让他无法继续这个话题:我都玩够了!

不过,心情好时我也会和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开车?是为了快?还是为了方便?

其实,在北京开车既不快(这是我的观察),又不方便(开车人并不同意),还会使人变坏(这是一位大学教师的切身体会)。

慢如蜗牛的行车

在北京开车快不起来。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位记者做的实验:早上,从南三环方庄至国贸这段不到十公里的路,骑自行车居然比汽车快。一到雪天、雨天,行车如同蜗牛爬。北京人对堵车已习以为常。今年3月最后一个周五的晚上,我的一位同事自三里屯回农大,20公里路开车居然走了四个小时。北京人驾车欲望太大,成天为十几公里的距离泡在路上一小时,仍然不知悔改。当问起为什么堵车也要开车的时候,有人会说至少不用挤公共汽车啊。我们国人追求舒适的热情如此之高,以至于他们很快就忘记了过去以及自己长期的生活习惯,并不惜呼吸汽车尾气的健康代价和多付油钱的物质损失。

纽约的例子是相反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竞选成功后兑现自己的诺言,乘地铁上下班。几年过去了,这位世界有名的亿万富翁已把乘地铁当成了习惯。前些日子我看到在一个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主持的有关环保的辩论会上,当主持人逐一问演讲嘉宾们乘什么交通工具上下班的时候,这位明星市长很从容地回答到:乘地铁啊。然后又轻描淡写地补上一句:这个快,为什么不呢?

拦路虎般的环路

在北京开车也不方便。本来,买车的目的一为速度,二为方便。但在北京环路密布、跑一段路就需要掉头绕行的情况下,自驾车既没有速度――因为到处都塞车;也不方便――因为经常要费力气往反方向跑,更不用说随处都有的单行道的情况了。我住在南三环边上,如果打车或乘坐公共交通的话,我就过天桥到路对面,至少有东西方向两条路可以走;假如我多走几步到十字路口的话,则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可以走。

但如果开车,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出门就被三环截住去路,只能右行,想左行就得到右边去掉一个大头!既耗油又浪费时间。

掉头在美国被称为“U圈”,但比北京少很多。没必要时他们不仅不转“U圈”,连车都不开。关键是那里的人知道时间的价值,知道地铁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还是最准时的,也是最经济的。所以他们都避免把自己的大车开到城里。一个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住在远离市区的普林斯顿,离上班的曼哈顿中城有60公里,每天都乘火车上班,去别的公司约会就坐地铁,而把他的奔驰、宝马、凌志三款车都留在家里,只在周末和附近用的时候才开开。

我总在想,明明乘地铁快,但北京人为什么还要开车呢?明知道开私家车上路会造成交通堵塞进而耽误自己的时间,但北京人为什么仍然执迷不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建立起纽约人那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呢?

交通堵塞的怪圈

和纽约惟一相同的是,北京开始像栽树一样建大楼了。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了。相比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居民人均拥有的居住面积扩大了很多,但人均拥有的绿地面积缩小得更多,这个现象还在不断恶化。美国人扩大绿地的时候,我们却在苦苦地守着18亿亩耕地的底线。

在交通方面,改革开放近30年中,北京新建的公路按公里数算比西方任何一个像纽约、巴黎这样的城市都多,但是汽车的增长速度更快。在政府税收和个人财富同时增长的情况下,建路的成本显然大于购车的成本,但建路的速度显然慢于购车的速度。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无论政府修了多少路,都解决不了交通堵塞问题。一段新路建成只能短暂缓解交通压力,然后就会有更多的人买车,更多的车辆进入,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堵车并循环不已。

明智的政府在扩大办公和住宅区时都会关注城市的公交系统,他们会在其间找到一种平衡。纽约和巴黎都在汽车大发展前就建成了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系统,交通堵塞时人们还有其他选择。正因为有了公共交通这样的选择,

交通堵塞的压力得到减弱。

在我住过的城市中,无论纽约还是巴黎,都有过建造办公区的规划。如果经济手段不起作用的话,他们就会采用行政手段,规定在办公区内增加公寓的建设,务必不能使某一地区成为只是白天有人晚上没人的空城。北京在东三环实行CBD计划已经多年,我看到崛起的是一幢幢摩天办公楼,被拆除的是一排排矮旧的民居。CBD这个中央商务区的想法,地方政府是会实现的,但是实现后又会怎么样呢?让这块值钱的地段白天人声鼎沸、夜晚人去楼空?而且,如果只是早晨大批人涌入、晚上大批人离开的话,那东三环还能走得动吗?我们不是在人为地制造交通堵塞吗?

握有方向盘仿佛握有权力

北京人本来挺有礼貌,可一旦开车上路,既粗鲁又性急。粗鲁得甚于纽约,性急得赛过巴黎。农大一位女教师精辟地总结了这个现象,跟我说了句成为本文题目的话:女人开车会变坏!她自己就是这个感觉,开车上路不争抢、不别行人就无法通行,而且如果让别人后面的车还会抗议。结果就是,一旦上路,女人本来特有的谦让和礼貌就荡然无存了!

连我自己也是,偶尔借车在北京开开,上路后就被旁边的车排挤、加塞或强行超越,这时你会有一种受侮辱的感觉。有压迫就有反抗,就有强行超越别人的想法,就有欺负别人的冲动。所以,也许男人开车上路更会学坏。

这是因为,国人一旦握有方向盘就仿佛握有权力,不仅可以主宰自己还可以主宰别人。开小车的有欺压行人和自行车的冲动;开大车的有欺压小车的冲动。在与许多诚恳而正直的人讨论交规后我发现,人们在没有车时都是维护行人利益的,一旦有车就站在驾车人的立场上,会把堵车的原因推到行人身上,说他们走得太慢,还源源不断,无论是有教养的学者还是出租车司机。就是说,国人在弱势时还是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一旦成强势,他们很快变换角色,立即维护强势群体的权威。

遗憾的是,北京的管理者也在维护强势群体,并将北京的交规定在汽车优先的基础上,红灯时汽车可以右行就是明证!作为行人,我每天都会看到右行的车一辆接一辆,把斑马线上的行人生生截住,许多可怜的行人只好站在马路中央等待车行的间隙。这在法国等大部分西方国家是不可想像的,因为在那里红灯就是红灯,所有车都得停下,挡住行人的路是很没有教养的行为。西方国家车让行人,中国却是行人让车!

如果在法国出了交通事故

我在法国生活时,有一次心不在焉地走在街头人行道的边上,一失足滑下行车道,然后就听到了刺耳的急刹车声。我双腿就像被人踹了一脚,人倒在了地上。一位法国中年妇女从车里出来,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用惊恐的大眼睛盯着我。我站起来,知道自己什么事都没有,既无撞伤又无太大磕坏,因为她撞到我之前已及时刹车,只是由于惯性车才把我撞倒的。

在西方,车撞人时无论谁错,驾车人都要负责,即使是百分之百的行人责任。因为行人就是红灯。在现代社会中,行进的最基本规则就应该是弱者优先,否则冲突就会不断。

于是我向她笑笑说,是我自己不小心,吓到她了,对不起,然后挥手离去。走了几步回头看,她还呆站在那里。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北京街头,驾车人下车后看到行人没事,就可能会骂一声:你没长眼啊?!至少他心里会这么骂。而被撞的人爬起来看自己没事,就可能训一句:你车是怎么开的?!反正第一反应就是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尽管自己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堵车堵到今天这份儿上,我有时也会问驾车人的感受。有位女士跟我说,塞车是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再加上不守规矩的行人和野蛮驾车者,上路就险象环生,一进到车里就紧张焦虑。说这种话的人其实都是规矩的驾车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属于那些开车后还没有学坏的人。只是这样开车真的是既没乐趣,又不提升生活质量。

放着遍地都是的出租车不利用,非得自己花钱又冒风险,我不知道人的理智和成本合算的意识都跑到哪里去了。有时我会“不怀好意”地希望那些在公路上横行的司机出个什么交通事故,否则,他们一旦握住方向盘就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

国人有这样的劣根性:学坏容易学好难。好的时候没有好过杨白劳,坏的时候却可比黄世仁;穷的时候会像杨白劳一样欠债不还,一旦富裕了却跟黄世仁似的――自己有老婆却还觊觎人家的女儿!

敬请关注下期系列之二十一:

别让老外讨厌我们

上一篇:“和而不同”与当代国际关系 下一篇:美国在抽自己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