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并发抑郁症40例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8 11:53:18

脑血管病并发抑郁症40例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并发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1月~2009年4月收治的4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60%。观察组抑郁症状改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抑郁症;氟西汀;尼莫地平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54-02

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1]。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发抑郁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影响其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本文对脑血管并发抑郁症的治疗进行临床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本院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64.12±6.54)岁。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有脑血管疾病;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其中脑出血20例,脑梗死5例,混合性卒中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 例。排除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对药物过敏、昏迷、智力障碍、明显的失语和其他精神病史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烦躁,睡眠障碍,反应迟钝,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考问题费力,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自卑,食欲下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6例,女4例,年龄55~75岁,平均(68.2±5.5)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76岁,平均(68.5±5.7)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婚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和临床心理治疗。两组均给予氟西汀20 mg/d,均在早饭后口服,同时观察组患者合用尼莫地平30 mg/次,每日口服3次。治疗前后进行常规血、肝肾功能、心电图测定,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同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

治愈:抑郁症主要症状如思维迟缓,情绪低落,运动抑制,躯体不适和生理功能障碍全部消失,心情愉快无痛苦感。显效:上述主要症状中至少两项以上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结果

观察组2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5%;对照组20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出血。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与血管因素有关的抑郁症则称为血管性抑郁症[3]。30%~50%患者在发病后的初次评定中有抑郁障碍的表现[4]。血管性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相关因素也很复杂。通常认为是脑血管病变侵害使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受损,破坏了调节情绪的回路或影响这个系统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使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减低,从而导致抑郁发生。

氟西汀是一种作用于突触和血小板部位的强力5-HT再摄取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摄取5- HT,增加间隙中可供实际利用的神经递质,提高突触间NE或5-HT的浓度,从而改善情感状态,洽疗抑郁性精神障碍,且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是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有效药物,且克服了传统的三环类药物治疗抑郁不良反应多、依从性差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伴有躯体症状的老年患者。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抑郁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尼莫地平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脑血管及神经细胞。药理特性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无盗血现象,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而不影响脑代谢。可拮抗5-HT、过氧化氢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有抗抑郁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另有降低红细胞脆性,血浆黏稠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促进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改善认知功能。利用氟西汀合并尼莫地平治疗抑郁,效果满意。通过研究,血管性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并发症,而家庭的亲密、和谐,社会的支持,个人的神经素质,合并疾病种类都与血管性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脑血管病治疗同时予以针对抑郁症的心理干预很可能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华.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5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6-3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18.

[3]张捧玉,白炜炜.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2-33.

[4]李坤成,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9.

(收稿日期:2010-05-10)

上一篇:20例胰腺损伤的诊治体会 下一篇: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