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

时间:2022-09-08 11:03:28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的意义;觉解生命;促进超越、升华;获致生命的成全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72-02

1 意义的基本内涵

一件事物的意义,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它自身的性质;二是达到的目的,或者可能引起的后果;三是与别的事物的关系。意义首先是必须有了解他的人,也即有了人的了解,事物才具有意义。“我们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此事的了解。人对于一事的了解不同,此事对他们即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对之了解愈深愈多者,其意义与丰富。”(冯友兰《新原人》)譬如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不同,教育便有不同的意义;对教育的理解越深刻越丰富,其意义也就越丰富越重大。

2 生命的意义

2.1 何为生命。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有志于教育的、心怀良知(仁爱)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反复追问,自觉探讨,进而能明了于心的重要问题。因为只有真正明了生命的意义,才能真切地透视出教育的意义。然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理解了多少,我们是否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在很多教师心目中,教育不过是一份获取俸禄的职业而已。假如仅只如此,教育会是何等的悲哀!

要懂得生命的意义,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什么?首先,生命就是骨络血肉组合而成的躯体。然而,生命就仅此而已么?那么情绪、欲望呢?智慧、思想呢?精神、灵魂呢?没有了这些,生命不过只是躯壳罢了。真正的生命,应该是骨络血肉的躯体之内蕴藉着情感、欲望等元素,也蕴藉着智慧、思想等理性元素,更蕴藉着精神、灵魂等精魄元素。真正的生命是灵肉的完美融合,是肉体生命与德性生命(精神生命)的完美融合。

2.2 生命的目标——“君子不器”的真意。 《论语》中,孔夫子说过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普通的理解是:君子不应该只把自己当做器具,只有一种用途;而是要发掘潜能,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通才。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没有真正懂得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都知道,一部《论语》,孔夫子谈论的大部分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贤人。而要成为君子,既要增长才智,更重要的是获具精神的充盈、灵明、饱满、强实。努力修养自己成为“智者”、“勇者”、“仁者”,这样才能迈进“不惑”、“不畏”、“不忧”的精神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的自由。相较于知识才干而言,孔子更注重的是生命的成长和超越。所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其意义就在于君子奔赴的人生目标是向上的,他们孜孜以求的是精神上修养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小人则不然,他的人生目的是向下的,他终日奔波,终身劳碌,仅只为了衣食。惟其如此,小人只是“器”,仅只是躯壳;而君子则“不器”,它还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还具有自由的精神生命。因此,君子不器的正意应该是:君子不能把自己当做器具,自限其用,只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君子应该自觉的修养、洗练自己的生命,启发仁心的自觉,并秉此获得生命的超越,获致生命的成全,使自己的动物性生命,升华为德性生命。

2.3 生命的境界。生命的境界,也即人生的境界,因为人生就是生命个体的完整过程。

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四个不同的层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因而其人生也就有着不同的意义。自然境界的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因而其人生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功利境界的人有较多的觉解,然而他的心中只有自己,其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因而他的人生只有功利的意义。道德境界的人有更高的觉解,他的心中有社会、有他人,他愿意为社会为他人做各种有益的事,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因而他的生命有道德的意义。天地境界的人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是宇宙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因而他的人生有超道德的价值。

据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冯友兰先生的“生命境界说”与至圣先师孔子的“君子不器说”竟是如此的相通相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觉解,生命的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觉解的程度,没有觉解的生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解”是了解,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回事,这是“解”。了解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对于事物没有了解,他只是凭自己的本能行事,他同样的吃喝,同样的寻找事物,但这些对于它而言都是本能的,这些行为和外在的事物对于它是没有意义的。人则不一样了,人对于这些都是有了解的,所以这些事物对于他而言是有意义的。“觉”是自觉,他于做某事时自觉是做某事,这是自觉,即“觉”。 这是区分人的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觉解,就是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觉解是“明”,不觉解是“无名”。所谓“明”即指人通过学习、修养达到了明澈、通悟的境界,即生命的自由境界。

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了解,而至于觉解,生命的境界才能够从较低层次的自然境界逐渐上升为功利境界,进而升华至道德境界,甚至天地境界。因而,人的生命就不再仅是气质生命(肉体生命)的“器”,而成全为德性生命(精神生命)的“不器”。这样,生命便具有了真正的意义。

3 教育的意义

3.1 现行教育的症结。 现行学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不论我们的口号有多么响亮,有多么的冠冕堂皇;而实质上,现在的学校教育却有着难以撼动的目标指向——传授知识,学会考试。这是教育最直接最实惠的目标,隐藏在其后的目标是通过考试、竞争,获得一份舒适的工作,获得丰厚的薪水,建立美满的家庭。难道我们的老师、家长不都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么?

李文柄先生在《教育的偏见》这样一段话正中现行教育的要害:“我们很多所谓的教育,看似是在孩子的心田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实质只是在孩子的心灵之镜上撒上了一层情绪和意见的灰,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和意见的灰便结成厚厚的垢。我们自以为学到了东西,那只是障蔽了心灵。”现行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是缺少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关注,缺少对生命存在的重视,缺少对心灵的启迪和对精神的育养。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有句名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我们的教育,距离我们要奔赴的目的,愈行愈远。

3.2 教育的真义——成全生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子思)大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弘扬善良的德性,使之纯净光明,然后去做亲民的工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切皆力求达到至善的境界。用南怀瑾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就是“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先驱们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已经是多么的清楚明了。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要培养的是有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以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鉴赏。冯友兰先生虽只是就大学而言,但对整个教育来说,又何尝没有普遍意义。我们不得不感叹,冯先生对教育本质以及教育弊病的认识是多么的深刻。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的真义就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促进其对人生的觉解,使他们的生命从较低层次的境界向着高层次的境界不断地升华、超越,从而获致生命的成全,使其德性生命上升到光明的境界,这样,才能“亲民”,才能“安人”、“安百姓”,才能“止于至善”。这就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做到尊重学上的生命,对我们面对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促进德性生命的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国学者史怀泽说:“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促进生命的成长,从而获致生命的成全,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教育者的道德良知。

参考文献

[1] 《论语》

[2] 《大学》子思著

[3] 《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著

[4] 《新原人》冯友兰著

[5] 《生命的境界》冯友兰著

[6] 《教育的偏见》李炳文著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下一篇:关于技工教育的三点现状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