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不止 为生命加油

时间:2022-09-08 09:52:06

爱心不止 为生命加油

医者的从容与热忱来自于对生命的深刻解析。一直以来,当人们的生命受到疾病威胁时,正是那些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高尚医者,努力将患者的生命带回健康之门。陈纪林就是这样一位为病人启动生命之门的人,一位以“生命高于一切”为理念,用实际行动铺就心脏健康之路的医学者。现任北京市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断治疗中心主任的陈纪林,刚刚步入“耳顺”之年,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既有实战经验又不缺乏工作精力的年龄。在从事冠心病研究探索与治疗的30年历程中,他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从未懈怠过。“医人心健,自己心安”是对他本人最好的“注释”。

业精于术 先声于人

冠心病,在医学上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disease,CHD)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多发性心脏病,多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机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过去的一个世纪,人们在长时期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一病症的形成和发展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都有着直接关联。许多医生都希望能在冠心病治疗这一领域有所建树,陈纪林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水平和精湛的医术技能在这一领域多次先声于人。

1983年,陈纪林就创造性地提出混合型心绞痛的一些临床类型,而国外的相关文献记载直到两年后才出现。1986年,他又发现并率先提出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后出现T波倒置是较常见的心电图表现,成为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诊断线索。

1992年,陈纪林在诸多发病机理的基础上首次在医学界提出缺血叠加效应是导致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阈值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此时国外尚无任何关于此的阐述和报道。随后他发现并提出90%左右的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是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产生自发型心绞痛发作的临界性狭窄,这对临床医师判断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陈纪林在细致的医疗实践工作中,凭借深入的探查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逐步成为了当今冠心病诊断治疗领域的前瞻性人物,他的理论基础也为日后的医疗创新成果发挥了重要而具体的导向作用。

之后,陈纪林针对卧位型心绞痛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提出了不同于国际传统认识的新观点。他确定卧位型心绞痛应属于劳力型心绞痛,不应归入自发型心绞痛;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采用β-受体阻滞剂联合血管扩张剂作为该型心绞痛的首选治疗药物取代传统的强心,利尿治疗,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000年,陈纪林率先在国际上采用小剂量尿激酶与充分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相结合治疗发病急骤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对降低其急性心肌梗死和频发心绞痛的发生率可起到明显效果,根据该成果所撰写的论文在美国2001年ACC会议上。之后他又根据对104例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造影资料的分析,提出无ST段抬高的AMI也存在再灌注治疗的观点,而在这一症状面前,紧急介入治疗应是首选治疗方案。在基础研究方面他提出加强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稳定斑块的重要措施,并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

陈纪林采用自行设计的随机对照方法,首次证明了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如果入院后已给予低分子肝素(克赛1mg/kg),皮下注射至少2次以上者,介入治疗时不需要给予静脉普通肝素,并且介入术后可即刻拔鞘管。该项研究对于在临床上减少肝素制剂不必要的重复使用所导致的出血并发症的增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下间壁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创新立说 突破医界

人类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的重大成绩多来源于医学界人士的不断研究和发现。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空间潜力,尤其在攻克再狭窄干细胞或肌细胞种植术及经皮冠脉旁路移植术上,将会成为介入治疗史上的重要一环。陈纪林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同样建树颇丰。在无国外相关报道的情况下,他采用切割球囊+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取得满意的疗效。即使在药物支架广泛应用的时代,这一方案对于不能长期耐受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或大于75岁的老年患者,仍然是不错的选择。

他对于一些特殊的前降之开口病变,提出了两种支架置入的方法,分别命名为接力式支架置入方法和支架与球囊对吻的支架置入方法(SKS):并在其发展基础上有了更加深入的透析和对接应用,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其在治疗过程中得到了突出效果。而他所提出的分叉病变的分型,不仅比国外分型好记,对冠心病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更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现已被国内外专家引用。

在北京阜外医院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陈纪林自1990年至今独立和指导完成的病例多达5200余例,这些记录数据印证了他在冠心病治疗的漫长征途中作出的全心努力和血汗功绩。目前,一大批冠心病患者正是由于陈纪林在介入治疗技术上深入研究的成果与治疗效果而慕名前去求医。

勤勉一路 未问功荣

30年来,陈纪林从事冠心病领域的研究,理论著述丰厚,先后在国家级杂志4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160余篇,主编医学著作1部,参加了9部医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成就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美施贵宝医学发展基金心血管病学一等奖1项,2002年度获卫生部颁发的优秀医师二等奖(吴杨奖)。近十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陈纪林参加国家攻关项目4项,其他院校级和国际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共计12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陈纪林不畏险阻,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也不满足于今天之现状的具体体现。

“不走回头路”,是陈纪林作为一个坚定的医疗探索者在困难和疾病面前所具备的坚定信念。目前,陈纪林又把注意力投向“主支不同类型斑块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的研究,以进一步确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单药物支架、什么情况下选择双药物支架的治疗思路。我们期待着他的探索之路会缔结出更加丰硕之果,也坚信他的医疗成就和高超医术定将为中国冠心病治疗史撰写出光彩的一页。

上一篇:向世界尖端科技领域迈进 下一篇:要市场 更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