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羁縻制度

时间:2022-09-08 09:07:34

试论羁縻制度

论文摘要 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用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政策,它的形成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大一统思想、夷夏观和“仁德”思想的影响,推进了羁縻制度的形成。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作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政治制度,既有重大的区别,也有内在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 羁縻制度 思想根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羁縻制度”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封建王朝用以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制度,通过该制度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

一、羁縻制度的涵义

所谓“羁縻”,根据《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牛绳)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由此可以得出,羁縻引申为“笼络控制”之意。我国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当封建王朝势力发展到此时,他们便认识到各少数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同,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而又有其自身特点,若采用对汉族地区的方式去统治少数民族地区时,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甚至会引发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随着封建王朝统治势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逐步深入,促成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政策的日趋完备,这就是“羁縻制度”建立的由来。在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下,历代封建王朝常常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制度来加以统治。

羁縻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的一项民族政策,这也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政策,特别是在中央王朝无法采取惯用的郡县制对其进行管理时而采取的,即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成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部分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相关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原酋长、首领在该民族或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的首领为地方官吏。这些民族地方行政单位仅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对中央王朝有朝贡义务,其余的一切事务均由该少数民族首领自己进行管理。

在羁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某些现象或措施的形式有所差异,但其实质未发生改变。羁縻制度满足了封建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双方的现实需求,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保证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安宁与稳定,在军事上少数民族也成了封建王朝的后备军力量,同时羁縻制度也为增进各个少数名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交流提供了条件和制度保障。因此,羁縻制度对于促进和保障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羁縻制度形成的思想根源

任何制度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羁縻制度的形成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1.大一统思想是羁縻制度形成的重要思想根源。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民族分布的特点是诸夏居中、四方之夷零散遍布四周,而君临天下、六合统一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目标,以期实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秦汉之后,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步强大和统一,大一统的思想也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历代的封建帝王均是以一统天下、安定万邦作为理想和目标。汉武帝曾道:“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考,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藩息,天禄永得。”尽管汉武帝并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些,这种社会状态却是历代的封建帝王所追求的目标。汉朝董仲舒亦云:“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除了直接的武力征服和管辖之外,“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的羁縻制度,就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共同的选择,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羁縻制度是实现大一统的手段之一。

2.夷夏观是促成羁縻制度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根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的特点是诸夏居中、四方之夷零散遍布四周,实际情况也就是在经济、文化上相对发达,在人数上也占绝对优势的华夏族(汉族)逐步占据了中原地区,而其他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人数也较少的少数民族则散居于四周,这种民族分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夷夏观的形成。夷夏观就其基本内容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夷夏一体或华夷一体的思想,这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基本吻合;二是夷夏有别的思想。夷夏观严格区分占统治地位的民族和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民族,区别内地和边疆,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理。

3.“仁德”思想的影响,是羁縻制度形成的另一思想根源。仁义为本,重在恩抚、怀柔,这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仁德”思想。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以“礼仪之邦”自居的华夏族王朝,对四夷则是“修文德以来之”,“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蛮者,縻也。以近夷狄,縻?之政教”。唐初(619年),唐高祖下诏对少数民族要以“怀柔”、“恩抚”为主,“义在羁縻,无取臣属”,“分命行人,就申好睦,静乱息民”。唐太宗则进一步强调“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封建统治者的仁德思想,体现在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上时,即是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封爵赐号,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留其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统治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因俗而治”,进而形成了强调对“四夷”恩抚和柔化的羁縻制度,并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三、羁縻制度与现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一)羁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

两种制度均作为我国不同时期的族际整合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其目的和作用都是相同的,但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两种制度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从本质上来讲,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的制度,体现出民族关系上的不平等性。羁縻制度下,封建王朝任用原民族或部落首领按其原来的方式继续统治和管理原有的地方政权,而这些民族或部落首领接受封建王朝的赐封,就必须完全听命于封建王朝,把本民族或部落的政权体系纳入到封建王朝的政权体系之中。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为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地位和充分享有民主、自治权利,真正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设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剥削的不合理因素,其本质上就是要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

2.两种制度所体现的政治思想的不同。“羁”的本意是马笼头,“羁”是指牛缰线,“羁縻”两个字都有束缚和捆绑之意,由此我们也能很轻易地看出羁縻制度本身就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思想因素,通过羁縻方式统治的各少数民族是没有平等权利可言的,不可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只能被封建统治者当做牛马任意地进行剥削和压迫。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法律上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反映了在在民的观念和真正实现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

3.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地位的不同。封建王朝在实行羁縻制度时,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关系是一种主仆关系、臣属关系,若是没有封建王朝的赏赐、封爵,那么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是没有政治合法性可言的,这也反映出了各民族之间政权地位的不平等。而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制下,从行政隶属关系上来看中央政府与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政府之间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同时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政府也是整个国家政权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权力属性的不同。在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或部落的首领产生方式较为特殊,或是假以神授、或是以世袭来获得王权,羁縻制度下,封建王朝再通过赏赐、封爵的方式对其王权的合法性加以确认,且这些政治权力仅为统治阶级占有和分享,以维护和实现其利益,普通的少数民族人民是基本没有什么政治权力的。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人民民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权力归属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各级政府机构,而这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各级政府机构是按照民主原则由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选举产生的,各级政府负责人同样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选举产生的,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而且拥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权力。

5.少数民族地区分配社会资源待遇和自身发展环境的不同。历代封建王朝对通过羁縻方式统治的各个少数民族只是一味地摊派贡赋、征收重税,为防止少数民族发展过快对中央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统治者则很少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资金或完全不予拨款来促进其发展,这样进而导致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极其缓慢甚至是长时期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此时的自治地区政府甚至拥有了独立管理本地区财政的权利,同时中央政府还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加快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有效地解决各个民族之间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中央政府还经常性地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对偏远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极大地推进了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二)羁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联系

两种制度都是用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民族政策,但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承和发展了羁縻制度的合理成分,摒弃了其中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民族不平等不合理部分,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如:在羁縻制度下,封建王朝通过委以各种官衔的方式任命原民族或部落首领按其原来的方式继续统治和管理原有的地方政权,封建王朝对此干预很少;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为准绳,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政府的某些岗位也由该民族的成员来担任,但相对而言其权力得到了更加规范的发展,真正迈上了法制化的道路。

上一篇:简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