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与逻辑

时间:2022-09-08 08:40:48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与逻辑

【摘要】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演变和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骤然消失,各国股市剧烈波动,其他各国持有美国资产大幅缩水,有些国家如冰岛陷入破产境地。加之危机以前美元长期以来的贬值,美元外汇持有国面临无补偿损失。危机后美联储率先量化宽松,其他各国为刺激经济而大量发行货币,全球经济又陷入一轮通货膨胀漩涡。重新梳理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和逻辑,在历史中找到本轮金融危机的逻辑和本质。

【关键词】国际货币;危机;本质

一、二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1.一战前的金本位制(单金属本位制和复本位制)

金本位制之前,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金属本位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主要是交易媒介是金或银等硬通货,这和黄金,白银的自然属性(易于存储,携带,分割,铸造等)有关,马克思的一句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洞悉本质。在金属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和进入流通的金属量一致,金属量的稳定,决定货币量和货币币值的稳定,进而价格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很多国家银行也相继成立,这些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和国家关系密切,垄断银行券发行权,现代银行也应运而生。当然(银行券)纸币的发行,也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货币发行自主和货币体现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际金本位就走上历史舞台。

2.一战后的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也即削弱的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为准备战争,加紧对国内外黄金的掠夺以及银行券的大量发行,使金币本位制运转机制受到破坏。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经济及政治面貌。战后,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中,货币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呼吁恢复金币本位制,但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无力恢复金币本位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起金块本位制。在金块本位制度下,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券等价值符号所代替,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可以按含金量与黄金兑换。

在1924-192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二、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1.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大战结束前夕,为了改变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局面,租金战后经济的恢复和贸易的发展。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建立以美元维护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运作机制。1944年5月,44国政府代表同意了美国代表提出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关于汇率机制作了规定: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度。各IMF成员国按照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其他成员按照本国货币平价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其汇率波动上线限为1%。这一比率不仅过IMF批准不得改变,但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季度不平衡是,可向IMF申请调整,经过批准后可以进行升值或贬值。

2.76年后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本位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地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协议促进了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汇率安排到额多样化,调节国际收支渠道的多重化。随着德国马克,日元崛起,再加上1999年出现的欧元,最后形成美元,欧元,日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时美元仍然占据国际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依然是主要的国际支付结算定价货币,美元霸权难以撼动。

3.二十一世纪的美元本位制向债务本位制的转变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了缓解美国货币市场信贷紧缩,刺激和推动经济增长,美联储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大幅降息,注入流动性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政府救市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但同时为将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红膨胀种下恶果。由此可以看出,美元既是美国货币,也是具有核心地位的特殊货币,美联储制定的货币政策仅仅会考虑美国经济,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而非世界银行,所以美元的主导导致美国货币政策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与美元的国际核心地位之间产生根本矛盾。

三、总结

虽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遭遇质疑,美元本位制向债务本位制持续转变,美债上限的持续提高空间有限,但美元在当前货币体系下的重要地位难以动摇。在全球经济危机阴霾未散,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余音未了之时,新兴市场强劲增长,在国际舞台的声音逐渐显现,美元霸权,美债横行不可能再持续扩大,否则必将遭遇巨大舆论压力,美元信心丧失,美债被抛售,美元的资金回流机制受到打击,其美元霸权削弱,美元地位下降。尽管美债绑架了顺差国的外汇资产,但美元信心丧失之时,顺差国是可以抛弃美元美债的。世界货币的构想暂时不具有可操作性,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会持续,当然这需要美国在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之间做出平衡,维持财政货币纪律,承担国际责任,保证美元信心,保持汇率稳定,促进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

上一篇:浅谈会计造假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下一篇:中央银行资产规模对GDP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