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时间:2022-09-08 08:01:59

感恩及其相关研究

摘要:感恩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对感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Abstract: The study of gratitude is a new domain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ratitude on concepts,measurements and correlational researches,and prospects the future in this field.

关键词:感恩;综述;幸福感

Key words: gratitude;overview;well-being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320-01

1感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1.1 感恩的概念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恩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已收到的恩惠做出回报[1]。

1.2感恩的测量方法

1.2.1 国外感恩问卷和量表国外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四种:感恩形容词评定量表(GAC)、六项目感恩问卷(GQ-6)、GRAT和AS。GAC和GQ-6均由McCullough等人(2002)编制,GAC由感激的,感谢的,欣赏的三个词构成。GQ-6从“强度、频度、密度和广度”四个方面对个体的感恩进行考察。GRAT由Watkins等人(2003)编制,问卷包括三个维度:丰富感、感恩他人和简单感激。AS由Adler和Fagley(2005)编制,该量表包括八个分量表:关注“拥有”、敬畏感、宗教仪式、当前时刻、自我/社会比较、致谢、失去/逆境和感激他人[2]。

1.2.2 国内感恩量表目前,国内自己编制的量表有:马云献和扈岩(2004)编制的大学生感恩量表,该量表将感恩分为四个维度:深度、频率、密度和广度;赵国祥和陈欣(2006)编制的初中生感恩量表,该量表按内容把感恩分为三个维度:人物取向、事物取向和道义取向。[2]

2感恩的相关研究

2.1 感恩与人格在此类研究中,感恩与John,Donahue和Kentle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感恩与宜人性正相关。如Saucier和Goldberg(1998)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与感恩低相关,宜人性与感恩高相关。McCullough等(2002)的研究发现,情绪性与感恩负性相关,宜人性、外倾性与感恩正性相关[3,4]。

2.2 感恩与心理健康Laird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习惯于感恩的个体对疾病的康复抱有更大的希望,较少的体验到抑郁、焦虑情绪。Emmons,Kneezel(2005)将感恩视为情绪和精神功能健康的表征[3]。国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感恩水平与总体心理症状及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焦虑、精神病性)都存在极其显著地负相关,说明感恩与心理健康是积极相关的[5]。

2.3 感恩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主观幸福感以快乐论为基石,认为幸福就是情绪愉快和生活满意[6]。McCullough等人(2002)研究结果表明,感恩个体报告经历更多的生活满意度、乐观、活力、更少抑郁和妒忌[2]。Watkins等人(2003)研究表明感恩与幸福感两者可能是螺旋上升的关系[3]。国内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感恩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这五个因子存在极其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一因子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并且,感恩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线性关系,感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幸福感做出预测[5]。初中生感恩与生活满意度及其分量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正性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7]。

心理幸福感(PWB)以实现论为基石,认为幸福是个人潜能的实现[6]。Ryff(1989)提出六因素模型,认为心理幸福感六种成分构成:自主、环境控制、个人成长、积极关系、生活目标和自我接纳。研究表明感恩对于个体心理幸福感具有独特的贡献。Ryan和Deci(2001)提出自我决定理论(SDT),指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研究表明感恩与个体三种基本需要显著正相关[2]。

2.4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感恩作为一种正性情绪,文献回顾表明,感恩可以促使个体作出亲社会行为。如Graham(1988)的研究发现,被帮助后产生感恩情绪的个体,在以后的人际互动中,对帮助者或他人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可能性更大[3,4];McCullough等人(2002)研究发现感恩倾向高的人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7];Bartlett&Desteno在感恩、中性、积极情绪三中条件下,结果显示感恩条件组被试在问卷上所花时间较其它两组多,表明对感恩的实验操纵能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8]。

3未来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感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感恩研究十分有限,因而非常有必要检验感恩的文化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3.2 当前感恩研究对象主要为成年人,青少年是感恩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青少年群体的感恩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开封:河南大学.2005.

[2]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3]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53-954.

[4]张慧影,董晶,范娟娟.关于感恩研究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5):226-227.

[5]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4-139.

[7]祝伟娜.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953-954.

[8]张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93-395.

上一篇:网络经济下“网商”协作模式研究 下一篇:关于如何培养旅行社一线服务人员个人能力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