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落实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8 07:26:43

在探索中前行——落实新课标的几点思考

【摘要】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落实新课标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关键词】教师 落实 新课标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反复学习,我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

1.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新课标的魂

新课标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形、体等基本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跟老师学解一道道题、记一个个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授之于学生解题的方法,使其领悟数学思想。数学课应多设计一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用图引入

要求“用一句话表示该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加上男生25人,女生20人这两个数据,能编成哪些分数应用题?(小组PK)。于是,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提出了很多问题:(1)男生有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 ,女生有几人?(2)女生有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 ,男生有几人?(3)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男生有几人?(4)女生有2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 ,男生有多少人?(5)女生有20人,占全班人数的49 ,全班有多少人?(6)男生有25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9 ,全班有多少人?学生独立解答后分类,第一类是标准量已知,第二类是标准量未知。一个小小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求得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新课标的骨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所以要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儿童数学经验的积累。

如,春游之前,让学生设计租车方案:我们准备组织40人到植物园春游,大车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小车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分组讨论,填写方案设计表。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汇报。

大车量数小车量数可坐人数租金/元

方案一3054480

方案二2148440

方案三1242400

方案四0448480

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种数学能力考查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

3.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标的血肉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3.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

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为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设计“甲乙粮仓储存25千克大米袋数之比为7∶3,如果从甲粮仓调出30袋到乙粮仓,那么甲、乙两粮仓之比为3∶2,这两个粮仓原来储存25千克大米共多少袋?”一题。此题初看是比的应用题,用比的知识解答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条件的转化,就成了常见的分数应用题。把两个条件进行转化。原来“甲乙两粮仓储存之比为7∶3”转化为“甲粮仓储存的袋数是总数的77+3 =710 ”;现在“甲乙两粮仓的储存量之比变为3∶2”转化为“甲粮仓储存的袋数是总数的33+2=35 ”。甲粮仓储存的袋数占总数的分率发生了变化,是因为调出30袋到乙粮仓的缘故,这两个分率差与30袋相对应,求出总数,问题迎刃而解。 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3.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长方体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

上一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尝试 下一篇:唱演拟声儿歌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