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

时间:2022-09-08 07:02:57

谈小学生前概念转变策略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影响极大,有的科学概念即使教师讲过好多遍,学生仍弄不清楚。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研究前概念的特征,重建学生的原有知识,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前概念的特征

1、广泛性。前概念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如关于浮力,学生会认为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关于简单电路,会认为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大小不同。

2、顽固性。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师很难通过一两个实验来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学习了科学概念之后,仍会受前概念的影响。如四上科学“溶解”单元中,关于“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这个问题,即使在进行教学后,仍有一些学生认为面粉有一部分在水中溶解了。可见,要改变学生的前概念,教师不仅要花大力气还要肯动脑筋。

3、隐蔽性。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平时并不表现出来,同时前概念还有一种思维惯性,学生自己也很难发现。而在教学新的科学概念时,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当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或问题时,前概念就会马上表现出来。

二、前概念转变策略

前概念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中要珍视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从儿童的“所在位置”出发,把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设计成学生能较自主、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促使其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重组,摒弃不正确的认识和经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1、合理设计活动,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引导转变。“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诱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揭示前概念不合理的实验,造成认知冲突,然后进行各种建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不断寻找证据,让学生重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策略一:通过猜测假说,引发认知冲突。

在探究活动中,猜想和假设是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说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假设性的解释。如四上“溶解”单元《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在指导学生探究时,我先出示一杯水和一袋食盐,问学生:这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有的学生认为只能溶解一部分食盐,有的学生则认为能把整包食盐都溶解,甚至放再多的食盐也一定能溶解。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后续的实验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策略二:通过合作学习,激活认知冲突。

教科版六下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起始课,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在教学时,如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设计: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组物质,(出示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这些物质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并进行记录。

小组观察讨论,填写记录单,教师指导。

结果,有的小组认为水结冰和易拉罐压扁一样,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而有的小组却认为水结冰和火柴燃烧、铁钉生锈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交流讨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前概念。

策略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探究性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探究性实验中,常会在学习者面前呈现出与原有认知经验相冲突或意想不到的现象,当学习者要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感到困惑、迷茫,进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四上科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教学时,我先请学生品尝一小块蛋糕,然后问学生:刚才吃下去的蛋糕经过了哪些地方?还可能会到达哪儿?为每个小组提供一张人体轮廓图,请学生将相关的消化器官标在图上。在展示“旅行图”时,不评价谁画得好与不好,而是提问,引起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谁猜测得较为准确?继而学生认知到要查阅资料发展、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呈现标准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并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比对自己的初始想法,对消化器官的组成及消化过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认识。

2、展开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通过活动中的观察以及解释所观察的现象,学生首先形成对某种事物的行为、运动或变化的初步印象或概念;这种初步的概念在学生进行下一个类似现象的观察中,常常被运用,并可能被证实、修正或发展。比如“溶解”,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活动,形成对“溶解”的初步印象是“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接着在下一个观察、描述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活动中,他们发现运用原来的认识解决不了眼前的现象,引起了与原有经验的矛盾冲突,急切需要获得新的概念(过滤、沉淀)去解决。就这样,学生的概念不断地得到修正、得到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个活动中实现的。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物直观操作,(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9页)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感知,并通过交流研讨,促进思维推进。思维推进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比如“油菜花开了”,学生在观察到一棵油菜花上既有花蕾,又有开放的花朵,还有谢了的花和已结成的果实等现象后,只有思维得到进一步推进,才会发现一棵油菜花中隐含着“生命发展的规律”,这也正是我们期望学生形成的观念性的概念。

3、迁移运用,促进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已形成的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情况,更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暴露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教学《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和观察钢条、铝条、铁条等的热胀冷缩,初步建立了“大多数的金属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科学概念。为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运用,教师列举一些人们利用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请学生联系实际分析:(1火车轨道上钢轨之间必须要留有空隙;(2)架高压线要保持电线一定程度的下垂;(3架在滚轴上的铁桥。通过拓展分析,使学生巩固了已形成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锻炼了用形成的科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得一个正确的科学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把握好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观点,设计出相应转变策略使不正确的认识和观点得以彻底转变。

【作者单位: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东江校区 浙江】

上一篇: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幼儿园小组化活动模式 下一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