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08 06:52:40

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职业要求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及时优化自己的课程设置,以回应社会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课程目标缺乏操作性、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忽视课程开发和不符合学校现状等弊端。针对这些弊端,文章认为应该通过课程综合化和课程专业化两条路径进行课程改革,并在实践中总结了经验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途径

[作者简介]曹丽靓(198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天津 30040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42-01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市场需要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不但需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同时还应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自己的课程与市场之间具有对应性,而且应突出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特色。在经济形势和时代背景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职课程改革也应当不断深化。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

1.课程目标创新性要求不具操作性。现在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对课程设置目标的创新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一味地要求创新,却对应该如何创新、怎么样才算是创新等没有具体规定。这使得课程目标关于创新性的设置失去可操作性。

2.课程理论性太强。高职院校目前所设置的各类课程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理论性太强,远远超出了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程度,这些艰深晦涩的理论对于提高实践能力无益,在今后工作中也难以致用。

3.忽视课程开发这一重要环节。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课程可分为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地方政府建议开设的课程和院校自设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和地方政府建议的课程通常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适性,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而学校认为应当开设的课程,才是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实力的课程。高职院校应当对市场需求做充分调研后,自行设置一定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而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较少。

4.课程与学校现状不对应。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都由原来的中等技术学校演化而来,原来的课程设置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有些课程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也没有太大变化,虽然学校的名字和级别发生变化,但实质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阻碍了课程改革。

二、校企合作与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演变与发展先后经历了自治松散阶段、规范系统阶段、突出特色阶段和较强的职业性阶段。严格的系统化课程设置,遵循了人们对知识的了解过程,培养了大批人才,但由于过于强调系统、程序,对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极为不利,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突出特色阶段的课程设置培养出的人才大都具有较高的修养和鲜明的个性,但是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顺利地投身生产。于是综合性和职业性较强的课程改革在校园兴起,校企合作便是这种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动力。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给了学生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里的学生,又是企业中的职员,对知识有着特殊的需求,即所学的东西不但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需求还能够直接应用于自己的工作,这就给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课程综合化,二是课程职业化。

1.课程综合化。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学生普遍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实际中用到的知识不对称,学的用不上,用的没有学。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是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而教学课程是逐科分割后的系统教学。这是造成学生学习与工作不能顺利对接的原因之一,这也就对课程设置提出综合化的要求。

首先,要拓宽基础。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基础课程的影响较大。所谓基础课程就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要学习的,且在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例如学校中的计算机课程。而且这些基础课程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而拓展的。例如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计算机课程是各类院校的一门独立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计算机课程也就成为学校的基础课程。

其次,要加强人文教育。如果说技术能力决定着一个人才的高度,那么人文素养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深度,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课程改革中增加人文学科的大体方向为以下几种,一是关于社会历史文化的人文学科,二是伦理道德的人文学科,三是关于方法论的学科。

2.课程职业化。首先,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引入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要求。在社会职业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高职课程也应及时回应这种变化。再以计算机为例,随着计算机控制已经在国民经济各领域普及,人才再仅具备初级的计算机知识难以应对今后的产业形势。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所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也应当增加难度,提高水平,以满足新的职业要求。

其次,教学中应突出项目设计的重要性。以计算机教育为例,校方一般都希望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但是学生的设计能力不足以在项目中独立承担任务。这就需要在校内突出这方面的教学,以满足将来的职业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不断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指导原则在笔者所担任的计算机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总结出丰富的改革经验。

1.丰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计算机这个行业的特点,从拓宽基础知识范围考虑,增设了与该学科相关的课程。例如在“Java程序”课程的教学中,将主教材内容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而又没有详细解说的部分,开设了专门课程。

2.注重学科的新成果引入。课程设置中应增加一定的前沿成果,这对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十分有必要。在校企合作中,聘请企业方在某行业某领域的高级工程师或尖端技术人才到课堂中实行现身说教,具体讲解该行业中最先进的技术或者最前沿的理解。

3.调整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应当有专人负责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动,而且还应当组织专门的会议或者论坛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和职业需求,根据这种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地调整课程设置。

4.处理好主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课程,主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为了拓宽基础课程,还要适当增加相关课程。主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性,同时相关课程也不能反客为主成为主课程的累赘。

四、对课程改革的思考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现途径要对新课程的增设做专门研究,新课程应当能够服务于现实,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课程改革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同时也不是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课程应对某个行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行业需求。

第四,课程改革首先应当试点,试点范围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成功后方可全面铺开。

总之,新背景下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自身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应当在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的优势。通过企业了解社会,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以此完善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贾延明,张永涛.试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 2011(30).

[2]李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3]刘朝晖.对完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J].科技资讯,2007(10).

[4]王法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J].才智,2008(11).

[5]杨,柴峥辉.项目化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1(9).

[6]张依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7(9).

上一篇: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