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吸引联合臭氧治疗慢性伤口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08 06:47:03

【摘要】目的探究负压吸引联合臭氧治疗慢性伤口效果。方法 36例慢性伤口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8例。对照组使用负压吸引方法处理, 实验组使用负压吸引联合臭氧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基底颜色, 即伤口基底黑色、黄色与红色组织的变化, 并记录红色组织在伤口基底的占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伤口基底黑色组织基本消失, 黄色组织及红色组织明显增多, 且治疗后红色组织占伤口基底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负压吸引;臭氧治疗;慢性伤口处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47

慢性伤口主要是指经过正规的治疗手段后1个月内伤口仍然无法经过正常的炎性期进入增生期、重塑期, 最终进入持续性的病理炎症反应状态, 进而使伤口无法正常的修复的伤口。导致伤口经久不愈的因素主要包括糖脂代谢异常、动脉硬化、静脉高压以及局部组织的压力过高[1-8]。主要是由于组织灌注缺少导致的局部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损伤。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主要方法是通过新型的医用泡沫材料作为创面引流区与引流管之间的中介物, 及时通过引流技术将创面渗液、脓性积液、异常积聚的血性渗液和坏死组织等有害物质引流出创面。本文旨在研究负压吸引联合臭氧治疗慢性伤口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慢性伤口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18例。实验组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56.6岁;男10例, 女8例;合并糖尿病12例, 水肿6例, 感染5例。对照组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57.2岁;男10例, 女8例;合并糖尿病10例, 水肿5例, 感染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首先对于伤口进行常规的处理, 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以及除去组织碎片, 随后将纱布覆盖在伤口上并且引流孔置于纱布中, 沿着伤口边缘的位置向心方向从创面引出, 最终用透明膜覆盖, 保证密闭的空间。将Y形状的引流管另外两头分别连接于引流瓶与负压装置。最后调整负压, 进行时段性的引流, 治疗时间为1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臭氧治疗, 主要是采用冲洗管对伤口进行臭氧水冲洗。其余步骤与对照组一致。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基底颜色, 即伤口基底黑色、黄色与红色组织的变化, 并记录红色组织在伤口基底的占比, 以红色组织占比增大为好转[9]。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伤口基底黑色组织基本消失, 黄色组织及红色组织明显增多, 且治疗后红色组织占伤口基底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流是指通过在机体的部分与机体其他部分间、或与外界间建立开放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段。引流技术是目前临床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之一[10-12]。引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及早的将体腔内、器官内或者组织中的脓性积液、坏死组织甚至异物排除, 异常积聚的血液和消化液等有害物质往往也会造成积液同样需要引流排除, 为了降低压力消灭死腔, 消除对机体的炎性刺激, 改变感染部位的生物环境。引流还具有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 抑制局部细菌繁殖, 防止感染扩散以及促进炎症消退的作用[13-16]。引流时应当注意观察需要的引流的物质形态与性状, 以此来判断引流的情况。常见的引流术包括治疗性引流、预防性引流以及诊断性引流等。治疗性引流:对已感染的病灶的引流如脓肿引流, 或在手术、创伤后体腔内积液的引流。预防性引流:以预防积液、感染或吻合口漏为目的的引流, 严格的说, 引流不能预防吻合漏口的发生, 只能在发生漏时避免造成弥漫性腹膜炎。诊断性引流:如诊断性腹腔灌洗,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 经纤维内镜胰胆管插管造管引流, 十二指肠引流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提出众多引流技术, 本文介绍的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负压封闭吸引技术辅料), 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 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 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 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 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负压吸引技术主要具有治疗时间缩短, 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的优点;此外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交叉, 主要是由于负压吸引是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进行, 使引流区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 使引流区内达零聚积。而且负压吸引可以有效的防止创面污染, 主要是由于其可以充分引流和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和良好生长。避免死腔形成及缩小创面, 负压引流在引出渗液的同时使引流腔壁内陷, 随着医用泡沫材料的渐次退出, 腔壁紧密贴合, 有效地预防了残余脓肿及死腔的形成。对于浅表创面, 可以起到靠拢组织, 缩小创面, 减小植皮面积的功效。

慢性伤口主要是指经过正规的治疗手段后一个月内伤口仍然无法经过正常的炎性期进入增生期、重塑期, 最终进入持续性的病理炎症反应状态, 进而使伤口无法正常的修复。导致创面经久不愈的因素主要包括糖脂代谢异常、动脉硬化、静脉高压以及局部组织的压力过高。主要是由于组织灌注缺少导致的局部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损伤。慢性创伤主要是由于患者患有慢性疾病, 例如糖尿病, 或由于家族遗传等。臭氧, 一N具有非特异性的杀菌能力, 同时具有修复伤口功能的气体, 临床上同上使用臭氧水进行治疗。本文旨在研究联合使用负压吸引联合臭氧用于慢性伤口的处理, 选取慢性伤口患者3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负压吸引方法处理, 实验组使用负压吸引联合臭氧的治疗手段治疗, 观察两张患者伤口基底颜色, 观察伤口基底黑色、黄色与红色组织的变化, 并记录红色组织在伤口基底的占比。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伤口基底黑色组织基本消失, 黄色组织及红色组织明显增多, 且治疗后红色组织占伤口基底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负压吸引联合臭氧治疗慢性伤口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戈. 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10):

251.

[2] 褚月颉, 王鹏华. 糖尿病伤口愈合不良的相关机制.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34(2):131-134.

[3] 冯鑫, 周永梅, 房德敏. 中药对伤口愈合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 2015(8):1498-1501.

[4] 马乃荣, 陈璇. 伤口愈合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 山西医药杂志, 2012, 41(3):250-252.

[5] 王小凤. 贯通伤后异物遗留致伤口不愈1例的护理. 医学信息, 2013, 26(4):406.

[6] 李梦宇. 慢性伤口不愈合的常见情况与处理.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18):2299-2300.

[7] 徐元玲, 王建东, 蒋琪霞. 慢性伤口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4):463-466.

[8] 熊群怀, 田华. 龙珠软膏换药治疗经久难愈的感染伤口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7):605.

[9] 王静, 秦霞, 余艳萍, 等. 负压技术联合湿性敷料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4, 28(2):217-218.

[10] 李健, 林茂辉, 陈晶晶, 等. 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慢性创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6, 24(8):760-762.

[11] 张伟, 龚振华, 保国锋, 等. 经旁骶尾入路联合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巨大尾肠囊肿一例.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9):2365-2366.

[12] 姚震, 崔飞伦, 陆洪兵. 脉冲式负压吸引联合哈乐治疗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32):175-177.

[13] 李宗原, 王军, 王陶, 等. 负压吸引引流技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治疗慢性骨髓炎. 四川医学, 2014, 7(7):169-170.

[14] 罗清华, 周成亮, 郑长军, 等. 传统引流技术与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在骨科创面感染治疗的对比研究分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 21(5):469-471.

[15] 欧阳斌. 82例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应用在糖尿病合并坏死性筋膜炎治疗的效果.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72.

[16] 李健, 林茂辉, 龙腾, 等. 改进新型负压封闭吸引技术治疗慢性软组织缺损创面.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5(7):6-9.

[收稿日期:2017-01-19]

作者单位:523326 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手足外科

上一篇: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 下一篇:整蛊陷阱:愚弄Vs.被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