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8 06:39:45

关于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对网络课程精品化的思考出发,从课程建设和网络建设两方面提出了建设设想。并以美术史类网络课程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导学设计、课程资源共享、整体模块设计、界面设计、互动栏目设计以及学习者个性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对优化的方式的思考。

关键词:网络课程 精品化 策略

2000年本着“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同时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的目标教育部高教司展开了网络课程建设。2003年为“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启动了教学改革精品课课程建设。两类课程都是开放式的利用WEB技术围绕课程学习而展开的资源共享、网络交互的活动。由于精品课程强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对部分院校而言要将网络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本来在建设目的、建设层次、建设内容以及资源共享程度上的不同,大多数高校只能将原有的网络课程尽可能进行精品化建设。因而,讨论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如何尽可能保持其基础性课程建设地位的同时又尽可能使其精品化、优质化将对大面积提高网络课程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1 项试用标准》中网络课程被定义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课程建设内部,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组织等;二是网络平台呈现,即如何通过对网络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及整体化设计,将网络教育人性化、鲜活化、个性化。

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除了全日制学生还有层次相对较低的函授、自考等需要远程教育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相对完整,内容难度相对较低,强调学生的使用者地位,顾及学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强调“导学”和“评学”,追求有效教学并不强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重心辅以多样的教学设计。就网络平台建设而言,网络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先天的多媒体化、易检性、交互性、广融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特点。但由于网络缺乏直接的“人”的交互因素显得冷漠且受众具有很大选择权,在实际应用中要引导受众进行体验,因而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注意教学交互板块的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注意各类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的页面整合。

二、对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建设的思考

美术史类课程主要有两类:艺术通史和专业史类课程。通史类课程主要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当代文化美术史等;专类史课程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图案纹样史,建筑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创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造型艺术本生具有的直观性、视觉性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之初就成为建设的热点,同时也由于建设初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诸如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强调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等缺点急需完善、优化。

在过去的美术史课程建设中,美术史被呈现得更像是一部文物史,强调知识性,诸如作品作者名称、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价值等的积累,显枯燥、乏味。现在的美术史教学更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外向性”,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艺术的人文研究,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培养。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正为对视觉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上,强调视觉形态的形成、流变、风格特征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正如拉夫尔.斯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曾说:“历史与其说是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不如说是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这种转变也应该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笔者认为美术史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可定位于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成语言(形式)为目标,抓住“视觉感受――视觉形式创造――视觉传达”这一能力培养线索,尝试“图像证史,以史带论”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和网页设计,突出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分析能力、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平台为一头,以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操作简便、更新及时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习\思维培养的目标。

三、美术史网络课程的精品化设计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定位

美术史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理论程应该归属在人文课程的框架内,既是对历史与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激发视觉解读能力、思维创造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课程。因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方面看应该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规划,步步深入,使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从单门课程来看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中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呈现及思潮的同时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与当下视觉经验相适应的学科内容。

2.教学内容选取

美术史知识洋洋大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网络教学学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要保证基础、体现弹性,避免知识的堆砌和过度的阐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线索强调历史发展的主线,兼顾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 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对新研究成果和近现代美术进行适当扩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多、更新。 第三,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掌握史实的同时,介绍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第四,“厚今薄古”,强调历史上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将视觉美感与文化讨论并举。 第五,将培养视觉解读能力(风格分析)与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技法分析)相结合,为学生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 课程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存在于课程的前期也存在于学期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在美术史到学设计中,教学初期事宜于采用“语境导学”和“目标导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的组合让学生进入到将要学习的历史语境中,确定时间纵向坐标,同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学习线索和资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遵循“史实入手――概念导引――观察思考――知识扩容――练习巩固――回馈矫正――形成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导学、目标式导学、反思式导学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4. 课程资源共享

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史是形象的历史,网络课程建设中离不开图片库和视频库的建设。同时又在在可视化资源图片、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第一,核实图片、图形来源的准确性。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赝品图片也会出现在网络以及一些刊物上,在收集图片时要特别注意图片来源的权威性,最好来自于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第二,完整的图片、图形信息。直接使用图片制成PPT等多媒体文件进行共享时,要表明其作者、年代、作品名称、尺寸以及使用材质,最好能有局部的分解图片。第三,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在图片、图形选用中尽量使用精度高、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阅读”历史,从而感受和分析不同的视觉形式。

(二)网络建设方面

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其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互动的和动态的。

1.整体模块设计

网站的模块设计要能清晰、美观的展示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提供网络互动的可能,一般必须具有以下栏目: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教案、ppt等)、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资源库(包括视频库、图片库、历年试卷库等)、互动板块(论坛、QQ群等)、搜索功能(站内搜索和站外收缩)。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搜索功能,由于美术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该功能板块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

2.界面设计

当学生和电脑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得时,网站的界面成为了中介。通常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是简介、明晰,避免错误选择,同时强调文本和格式设计的一致性。但为吸引学生,在界面设计可以其根据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界面形式等方面的偏好进行设计。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可以选用素描纸或油画布的图片作为背景,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局部作为对应单元的进入按钮等。让界面引导明确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互动栏目设计

要完成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互动,互动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史学类课程,历史总是续写的,因而必须设置具有后台的处理能力的互动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此平台上独立提问、独立思考,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以期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人的对美术史的读解。

4.其他个性化设计

在大多数网络课程的网站设计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克服,就是学生无法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上做笔记或者勾划重点,这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获得和内化。笔者认为在网站设计中可以开发一些适用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设计,例如网络书签和网络笔记等等。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开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更多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网络技术成果,不断优化课程内部建设和网络环境建设创造出更符合学生学习和使用的网络课程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姬长全、曾宪月、郑燕林.网络课程的价值审视与价值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第9期下半月

[2]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9月上

[3]柳吉华等.网络课程“导学”实践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4]张润芝、张进宝、陈庚.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8月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地理课堂的有效整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