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件事情

时间:2022-09-08 03:08:53

教育这件事情

教育,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让无数老师和家长都头疼的问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争论,因而,教师也最容易引起家长的关注。长时间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快节奏起来。于是,“速成”这个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思维中,特别是孩子的学习中。我们老师感叹“这学生,说了这么多次,怎么还是这样?”的时候,常常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只靠说很多时候往往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一个人的思维如果不改变的话,即使说得再多,他的行为也不一定会产生你想要的那个变化。那如何使学生的行为产生变化呢?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因为自身家庭穷困的原因,有一次他在别的同学不知道的情况下拿了别的同学的钱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游戏玩具。班上丢了钱的那个学生很难过,其他学生也在一起经常讨论这样的行为有多不道德。拿别人东西的这个学生很苦恼,可是他不想还,他始终“坚信”,他拿的时候没有人看见。这时候,班主任怎么做的呢?他经过调查,在班会上说:“这件事情已经查清楚,但不想把名字说出去,这次就算了,下次再随便拿别人的钱的话,就罚钱――‘拿’一罚二。”后来,这个班主任为了维护“拿钱学生”在其他学生当中的形象,自己把钱补上了。并且对丢了钱的那位学生说是别的班的学生捡到刚交上来的。这时候,拿钱学生心里嘀咕了,老师用的是“拿”而不是“偷”,并且自己明明没有交上去却说是交上去了。这就使这个拿钱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波动。最后这个学生鼓起勇气对班主任坦白了自己拿别人钱的这件事。班主任的这一行为,表面上只是为息事宁人,但实际上却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对学生心灵环境的维护。

当然,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学校的老师这样来引导学生是不行的。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散步时,遇到几个学生。当时正是春天,路边的柳树随风轻摇,很是惬意。这几个学生可能是想找个玩的工具吧,他们开始把手伸向了路边的柳树,我忍不住,过去跟他们边笑边说:“学校不是禁止随便折树枝吗?”他们听了后,说:“这又不是学校,别人不也这样做吗?”我说:“可这也是树啊!”“折一枝又不会怎么样。”于是他们继续手上的动作。朋友笑我:“你这不是白费力气嘛!”我忘了后来是怎么离开那里的。但是每次想起这件事,总是会想,难道学校学习的东西只适用于学校吗?那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他们学的岂不是都白学了。学校对学生的行为有所约束,有所惩戒,所以他们在学校会遵守“不折树枝”这条规范,受这些规范的约束,他们不想“有别”于其他同学,所以他们遵守规范。到了社会上,没有了约束,他们自然觉得不需要遵守了。所以,行为的规范,需要学校和社会一起来承担,并且一定要落到实处。

走在路上,经常会听到脏话飘来,寻声望去,会发现,声源竟然是学生。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基本上每句话里面都带脏话,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是脏话吗?大家不都这么说?我妈就这么跟我爸说话的。”“我妈就这么跟我爸说话的。”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家长在学生的这种不把脏话当脏话的心理形成过程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记得有一个电影片段是这样的:一个学生经常在学校说脏话,经过几次劝说也没能改正。于是老师不得不叫学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在家能引导学生改正这个毛病。老师跟这位家长谈完话以后,家长一脸笑意,跟老师保证回去后一定好好和孩子沟通,文明沟通。可没想到的是家长并没有那样做。作为家长,应该处于教育的什么位置上。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成为真正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不一样的灿烂的人生。作为被誉为“园丁”的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将来立足的社会,有着约束和制约的责任。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一种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和情感都步入正轨,健康成长、发展,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希望能在经历和见识了各种情形的情况下,探索到一条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正确的道路。

上一篇:更新观念,让学生学会学习 下一篇:启迪数学教学创新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