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中探微求真知

时间:2022-10-05 02:14:48

摘 要:“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与“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类题型。分别分析“理解”“赏析”词语和句子的内容并以相关例证说明,归纳两类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关键词:中考语文 阅读理解 词语 句子 理解 赏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39-04

“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与“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类题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几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下面,对此一一分析。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往往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不能生搬硬套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就是要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2012年威海卷第15题“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就可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其答案是“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或者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天动地)。”

(二)赏析词语

词语赏析,就是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其表述大致有三种类型:

1.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妙处)。比如,2010年广安卷第15题“仔细揣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加点词语‘吱’在文中的作用”,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揣摩出加点词语“吱”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2.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呼和浩特卷第15题“简析‘饭桌,院子里,浓荫下,摆正了。一桌锦绣!’中加点词‘锦绣’的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句内容,加点词“锦绣”就可以理解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饭时饭菜的丰盛,同时也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喜悦的心情。”

另外,除了通过修辞手法来赏析外,还可以通过描写方法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0嘉兴卷第8题“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中的加点词‘咬’‘抽’‘扎’‘翻’,指出其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品味出四个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为:“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梁子杀羊时动作之快,下手之狠。”

3.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有的词语突出的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例如2010年黄冈卷第28题“认真阅读‘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骇人’里所蕴涵的情感”,经认真阅读,揣摩出“骇人”在句子里蕴涵的情感为“作者对母鹰近乎残忍的教育感到极其震撼。”

(三)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词语的含义就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语意思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是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回答“美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回答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好在什么地方,美在哪里等。

但是,也有少数特殊情况例外,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手法、描法,那么,该词语含义的理解就与词语的赏析大体相一致了。例如,2010年重庆卷第14题“理解‘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中‘面黄肌瘦’的含义”,因为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一本小册子,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面黄肌瘦”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这个解释就与词语的赏析基本相同了。因此,词语的含义与词语赏析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了,它们像两个有时相离、有时相交的圆,既有独立的内涵,也有重合的地方。如此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修辞、描写,那么词义的含义就回答为“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回答为“美在哪里”;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描法,那么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题就可以回答成基本一致的内容,省去赏析中分析词语表达的感情即可。如上例中的“一桌锦绣”一词,理解含义时,只要省去“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的喜悦心情”即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中考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或者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甚至比词语的理解与赏析出现的频率更高、难度更大,常常是阅读中用来压轴的题目。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就是解释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原则是“句不离段”,也就是说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段中来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是句子理解题型中较简单的一种。例如,2011年舟山卷第9题“下面的句子‘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他干什么?’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话的意思为“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有的句子具有双关义,或者说有的句子既有表层的意思,也有深层的含义,理解时,必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例如,2011年铜仁卷第20题“选文第(16)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的含义应从深层考虑,具体为“即使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这种句子也被称为哲理句。

3.通过对句子中重点词语、关键词语的分析来理解句子。例如,2011年义乌卷第9题“结合上下文,品味‘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的含义。”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分析来实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具体理解为:“‘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4.有的句子不仅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才能理解透彻。例如,请说说你对都德《最后一课》中句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文章主旨才能透彻理解,答案为“这句话用联想的手法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德国侵略者的讽刺、嘲笑与轻蔑。”

(二)对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赏析,就是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者分析句子妙在哪里、好在哪里,或者对句子进行品析、鉴赏等。句子赏析,常见的途径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另外,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赏析。下面逐一介绍。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有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它们用得非常好,赏析句子,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关键词进行分析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2012年成都卷第10题“请对文中画线句‘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聚的眼光隔空交会’进行简要品析”,结合上下文,抓住一些关键词如“交会”“无边无际”“时空长河”“凝望”等就可以进行品析,具体品析为“‘交会’一词写出了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这种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鉴赏方法,常见的修辞鉴赏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有的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赏析时先说出该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再分析它使用了该修辞手法后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6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14)段画线句子‘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效果?具体分析为:“这个句子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山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句子赏析常常从描写、抒情、议论的角度进行赏析。描写,从对象看,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包括肖像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例如,2012年嘉兴卷第9题“文中画线句‘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又感到惊讶与无奈。”又如,2007年来宾卷第21题“本文语言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当,富于哲理。请对第⑥段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作简要品析。”第⑥段分析为“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从山村走进城市后的生活感悟,论述了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或“本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用五个‘家园如……’构成一组排比句,抒发了‘我’对家园的感激和牵挂之情。”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悬念、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赏析时,先说说被赏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后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7题“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在前边??风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经分析得出:“它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再如,2007年广东卷第16题“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一处并作简要分析。”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找出铺垫的句子并作分析,得出:“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或“‘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5.从句式特点入手进行赏析。记叙文的句式有长句,有短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排比句……赏析中,常常出现的是长句、短句、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赏析时,先说说被分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再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例如,2011年宿迁卷第20题“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的表达特色。”经过分析:“该句用短句,突出时间的紧迫性,突出陈乐平动作的连贯性,表现了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照应文题。”再如,2011年江西卷第20题“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语句,体会其特色。”经过分析,该句赏析为:“句式整齐,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又如,2007年广州白云卷第19题“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经过分析,该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为:“本段以设问开头,以反问结尾,中间以四个短句组成排比,形成强烈的语势,展现了作者那种君子坦荡荡的风范。”

6.从语言特点入手进行赏析。记叙文的语言,有的通俗,有的含蓄,有的朴实自然,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文白相间……赏析时,应抓住它突出的特点,分析它表达的效果。例如,2011年江西卷第20题“琦君的散文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语句‘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体会其特色。”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该句分析为:“本句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朴实,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再如,2010年广安卷第17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文中画线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体现了他怎样的语言特色,请作简要赏析。”经分析,其赏析为:“句中的‘空头’是方言词,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作者‘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的语言特点。”

(三)句子的含义与赏析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句子的含义就是需要说出句子的意思,句子赏析就是需要说出句子好在哪里,但是有的题目解答起来就区分得不这么严格了。如:2010年襄樊卷第20题“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答案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感受到重建玉树的信心。”大家一看,这里题目是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答案怎么变成了赏析呢?这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了,如果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包括描法),理解句子的含义就与赏析句子基本一样了。因为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包括描法),在理解它的含义时,首先要说出它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包括描法),然后再说出该句子的含义。遇到这种情况时,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可以回答成一样的内容,所以“理解”与“赏析”是一对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

上一篇:用“以学定教”实现“以人为本” 下一篇:加法与减法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