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时间:2022-09-07 11:05:13

降纤酶对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解龙昌 魏利华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应用国产降纤酶后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入选59例病人,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27例,检测两组病人用药后的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用药后全血低切黏度为9.55mPas±1.74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05mPa・s±0.81mPa・s、血浆黏度为1.79mPa・s±0.07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为2.09±0.22、红细胞变形指数为0.47±0.05、平均血流速度为3.33cm/s±2.69cm/s、最低血流速度为2.19cm/s±1.87cm/s。对照组全血低切黏度为10.91mPa・s±2.28.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67mPa・s±1.02mPa・s、血浆黏度为1.89mPa・s±0.09.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23±0.21、红细胞变形指数0.42±0.06、平均血流速度为0.53cm/s±1.66cm/s、最低血流速度0.45cm/s±1・10cm/s,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降纤酶;脑梗死;血液流变学;脑循环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743.1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590-03

脑梗死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降纤治疗作为急性期治疗的一种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基础与l临床研究已显示,它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该制剂可降低纤维蛋白原、血黏度和改善脑血流。国内应用蛇毒制剂也有近20年历史,经过近年不断研究和技术改进,目前生产的单一成分精纯制剂――降纤酶(Defibrase),不良反应已大大减轻。为了探讨该产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对59例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循环动力学等指标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症状发生在24h之内、年龄35岁~80岁、头颅CT扫描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瘫痪肢体肌力0级~4级的非睁迷病人,且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剔除标准:妊娠;血压高于180/120mmHg(mmHg=0.133kPa),经治疗持续不降;既往有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可引起混淆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近期做过大手术,创面未愈合;1周之内应用纤溶药物及其他蛇毒类制剂;过敏体质及患自身免疫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治疗过程中若发生严重情况并且可疑与用此药有关者应终止治疗。

1.2 临床资料 共入选59例病人。其中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44岁74岁(62.0岁±9.6岁);意识清醒者25例,嗜睡者7例;血压(150.8±15.6)/(92.4±16.1)mmHg。对照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6岁~76岁(62.0岁±9.4岁);意识清醒者23侧,嗜睡者4例;血压(156.1±16.6)/(98.1±15.8)mmHg。两组性别、年龄、意识状况、血压等资料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入选病人按药品编号分组。将药品(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冻干粉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2h~3h内输完,隔日1次,连用3次。用药剂量第1次(发病当天)2支,第2次、第3次各1支。治疗期间不能使用蛇毒类、溶栓类药物、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药。此外,医生可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其他药物。

1.4 检测项目及方法 ①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检测,由于血液流变学要求空腹测,故无法于用药前检测,本研究于第3次用药后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变形指数;于第3次用药后检测D-二聚体含量。②脑循环动力学检查,选择脑循环动力学较敏感的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血管阻力(RI)。本研究于用药前及第3次用药后对患侧的Vmean,Vmin及RI进行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第3次用药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5项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D二聚体含量 第3次用药后,治疗组、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4±0.16)mg/L、(0.15±0.12)m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梗死发生在24h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闭塞血管可能再通或者扩大,脑梗死体积可以缩小,使半暗带重新得到血供,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改善病人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目前国内外治疗脑梗死的众多药品中尚无疗效较理想的药品,本研究中使用的降纤酶是从蛇毒(白眉蝮蛇或五步蝮蛇)中经生物高新技术分离纯化的帮一组分水解酶,与生理凝血酶所不同的是只能解离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构中肽链A,所产生的“脱肽链A纤维蛋白”是可溶性单体,不接受血中稳定因子的催化交联,易被血中溶纤酶迅速消融并被吞噬细胞所清除,不形成血栓。

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黏血症的良好效果已有不少报道。本研究显示,降纤酶同东菱精纯克栓酶一样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脑血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降纤酶的直接效果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血黏度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RBC-A),红细胞聚集又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因此,降纤酶可以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从而降低血黏度;②降纤酶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降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t-PA不但分解凝血因子,还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血液极易通过毛细血管,从而使血流速度增加;③降纤酶可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从而加快红细胞泳动速度,抑制红细胞聚集。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后较对照组水平高,说明降纤酶可提高血液的纤溶活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降纤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纤维蛋白原、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因此,对于高纤维蛋白原、高血黏度的病人,该药可作为预防和治疗用药。

上一篇:卒中后抑郁脑损伤部位与神经递质、激素的变化 下一篇:益气复元合剂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