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超市区位选择的探讨

时间:2022-09-07 10:01:46

太原市超市区位选择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超市日益成为第三产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太原市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美特好超市,通过对其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查询及问卷调查,运用中心地理论、区域相互作用理论、零售业区位论和商圈理论,对美特好超市进行了详细分析,筛选出影响超市布局的人口、交通、竞争等区位因子,计算出它们的权重,构建了超市选址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超市布局的区位因子问卷调查打分和加权计算,从而对美特好超市进行了选址适宜性评价,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超市 区位选择

1、引言

超市作为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的发展更是具有空前的飞跃。在发达国家,超市己经从社会生产系统的终端行业转变为先导产业;由于中国受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影响,使超市一直处于末端行业。国内超市缺乏相关的经营理论指导,缺乏战略层次的思考和操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纷纷出现经营萎缩,效益下降甚至倒闭、被兼并的现象。

什么原因导致一些超市的失败?在商业界,商业专家就超市的成败有句名言――“第一是选址,第二是选址,第三还是选址。”当然,这是突出超市选址重要性的一种说法,超市的成败还有诸多其他因素。但是,商业专家的这种说法确实突出了超市位置选择的重要性。超市所处的位置和布局直接决定了其销售收入的高低和商圈的大小,而且也影响到超市的市场地位、形象、销售活动的开展。正因为超市区位如此重要,本文才以太原市美特好超市为例,针对超市区位选择进行了探讨。

2、超市区位选择的基本理论

2.1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于1935年提出。克里斯塔勒提出了该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商圈和起点。商圈是指消费者为购买某种商品愿意出行的最远路程,也就是某一店铺经营的最大市场区域范围;起点是指某一店铺能维持收支平衡的最小需求量,也就是拥有的最低顾客数量。[1,2]

基于以上概念,克里斯塔勒和罗斯提出了他们著名的理论学说,即在一个理想的完全均匀的市场环境里,出售某种商品的零售商店会均匀分布,而且每一个零售商所服务的商圈都是等边六角形[2,3]。

该派理论者认为某一商品的“真正价格”是包含交通成本在内的价格[3]。因此,顾客来去中心地的时间或是成本是决定零售业区位选址的因素之一。

2.2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2.2.1雷利法则。零售区域相互作用理论的创始人是威廉姆•雷利,他于1929年和1931年提出“零售引力法则”,认为两城市从中间地带吸引顾客的数量同两城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同两城的距离平方成反比,[2,4]公式如下:

2.2.2康维斯理论。康维斯修订了雷力法则,试图确定城市交易区域的分界线,即两个城市的顾客可能到任何一个城市购物的分界点,[2,5]公式如下:

2.3.1消费市场状况。研究零售业区位的决策必须从市场入手,市场区域的大小、贫富和构成等对零售业选址和规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消费市场区域的面积。零售业区位选择与消费市场区域的面积有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消费市场区域面积大的地方要求的零售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大,可以获得的营业额也相对较高;消费市场区域面积小的情况则相反。

消费者指向。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零售业的区位比较多,而且规模也相对大。

消费者收入。收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市场区域的总购买力和收入等级间产生的购买行为模型的差异上。一般地说,高收入的市场区域与低收入的市场区域相比较,平均每个家庭消费量大,而且消费的档次也高。

2.3.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空间距离。消费者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购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子。一般地说,随着距购物中心的距离增加,在该中心地购买的家庭数会减少,特别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表现得更加明显。消费者数量减少意味着零售企业的需求减少。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对零售区位的作用可通过交通费用的变化来表示。一般地说,交通设施条件好的市场区域,消费这购物所需的时间会缩短,空间费用会降低;对于零售区位而言,其商品的销售范围会扩大,商业规模等级也有可能扩大。

2.3.3竞争。竞争者之间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和市场的特性等有关。因此,对于新开业的企业来说,必须要分析竞争者的数量、可能占有市场的比率和魅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与竞争者间的区位空间关系,是接近布局还是相距一定距离布局。

2.3.4地价。对于特定区位零售业是通过竞争来获得,能够支付最高地价的零售业最终占有这一特定区位。一般地说,市中心是全市交通网络的聚集点,具有最佳的交通便捷性和可通达性,同时,空间的关联性也最好,因而地价也达到最高。随着离中心距离的增加,通达性和关联性逐渐减弱,地价也会随之降低。但是,在远离市中心的某些地段,由于环境的综合满足度提高,地价也有上升的可能性。

2.4 商圈分析

商圈也称零售交易区域,是指以零售店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简言之,商圈就是零售商吸引其顾客的地理区域,也就是来店购买商品的顾客所居住的地理范围。

不同的零售店由于所在地区、经营规模、品种、条件的不同,商圈的规模和形态也有很大差别。同样,某一零售店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商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形态多表现为各种不规则的多角形,一般为便于分析和研究将商圈视为以零售店为中心的同心圆[4]。

3、太原市超市布局的区位因子分析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3.1太原市美特好超市区位选择现状分析

本文选择了太原市大型的超市连锁集团――美特好超市,并且选出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7个分店(美特好迎宾店、重机店、肖墙路店、五一广场店、铜锣湾店、千峰南路店、平阳店)作为研究对象,最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超市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参考性和借鉴性。

通过对太原市7家超市的调查和实地考察研究,可得出太原市主要超市的特征:

(1)便捷的交通位置。超市位于交通道路旁边,公交车站附近,人群流动性强、流动量大,流动的人群为超市带来了很大的客流量。据资料表明,超市顾客中有 30~40%为乘公交车购物者。文中研究的太原市7家大超市,门前 100 米内都有很多公交站牌。

(2)既分散又集中。超市主要分布在万柏林区(重机店和千峰南路店)、杏花岭区(铜锣湾店和肖墙店)、迎泽区(五一广场店和迎宾店)、小店区(平阳店),而在晋源区、尖草坪区就没有大超市的分布。

(3)与居民区布局联系紧密。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保证自己的最低限度的销售额,会首先选择在居民密集的地方布局自己的超市,只是不同区域的超市会根据周围居民的消费层次不同来调整自己的商品结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超市周围基本都有比较大型的居民区。

(4)部分依附知名景点或商业中心而建。有些超市主要依附市内的知名景点或者是大商业中心而建,丰富的客流为超市带来了更多的顾客,从而超市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最显著的例子是美特好五一广场店。

3.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旨在建立一个体系,既可以对已建超市进行评价,又可以作为未建超市区位选择的一个参考依据。结合太原市的实际,本文构建的超市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所得。得出影响超市选址的因素中区位因素占总人数的30%,人口因素占22%,竞争因素占21%,自身条件因素占16%,其他的因素占11%。区位因素中的地价占总人数的30%,车流量占28%,公交车量占26%,其他的因素占16%;人口因素中的人口密度占总人数的38%,人口消费占32%,人口收入占28%,其他的因素占2%;自身条件因素中的可见度占总人数的34%,经营面积占28%,停车条件占32%,其他的因素占6%。

基于上面的过程筛选出了影响超市选址布局的一级因子(交通因素、人口因素、竞争因素、自身条件因素)和二级因子(超市所处地的地价、所临路的车辆数、公交车线数;人口密度、人口消费水平、人口收入水平;可见度、经营面积、停车条件)。

对确定下来的对太原市超市布局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进行打分,1分为该因素与其它因素一样重要;3 分为该因素比其他因素重要一点;5分为该因素比其他因素重要;7 分为该因素比其他因素重要的多;9 分为该因素比其他因素极端重要。

一级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分别是:交通因素0.51、人口因素0.30、竞争因素0.05、超市自身条件0.14。二级因子交通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分别是:超市所处地价的价格0.08、所临路的车流量0.22、经过的公交车数0.70;二级因子人口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分别是:人口密度0.20、人口消费水平0.60、人口收入水平0.20;二级因子超市自身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可见度0.29、经营面积0.28、停车条件0.43。

4、对太原市超市选址适宜性的评价并得出结果

首先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美特好的7 家分店进行建后评价分析。在评价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加权计算法。

选址优越型的超市包括铜锣湾店、肖墙路店和迎宾店,计算分数分别为85.722、86.440和89.922。区位条件都比较好,都是位于太原市主干道旁、车流量大、公交路线多,并且地区的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高。虽然所处区域竞争比较激烈,但是经营者比较明智,超市自身的配套设施完善,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整体得分较高。 这几个超市是太原市现有大超市中客流量比较大、营业额比较高、生意非常兴隆的超市。

选址次优型的超市包括千峰南路店和平阳店,分数为83.638和82.350。有的是侧重于区位因素的考虑,有的是偏重于人口因素的考虑,还有的是侧重于周围的竞争环境。

选址一般型的超市包括五一路店和重机店,分数为80.838和73.630。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附近的居民较少,而且消费能力较弱,且他们所处的路段较偏僻,没有太多的车辆经过。

参考文献:

[1] 董月清. 中国零售企业店址选择策略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 李小建等. 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庞晓庆. 济南市大超市的选址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4] 王芳. 超市选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5] 李卫华. 零售网点开发中的商圈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24(2):35-37,45

上一篇:试论医院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