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7 09:53:23

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对成都市2000-2008的经济人口、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conomic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population in Chengdu 2000-2008 economic, environmental capacity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on this basi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人口 经济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Key words:Population; economic capacity; resources capacity

作者简介:臧旭升,山东潍坊人,198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刘雪飞(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12-0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口承载力从生存角度讲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和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土地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产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经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本文拟采用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具体介绍如下:

在某地区内,PP表示实际人口数量,ES表示社会经济技术人口容量,则:ES=经济发展指数/一定标准下的人均经济占有指标;RE表示自然资源人口容量,则:RE=自然资源拥有量/一定标准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

当r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

三、成都市人口与经济、环境资源承载力实证分析

(一)对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的计算

我们依据2001-2008年成都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对成都市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计量(详见表一)。

分析表明:2000-2008年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e)均小于1,这说明成都市经济具有强大的发展态势,经济人口承载力比较富余,但同时我们看到除2000年外,成都市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逐年增大,人口经济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粮食计算的资源承载力指数(r)均大于1,并且随着年份呈逐年增大的趋势,2000年资源超载19.91万人,到2008年资源超载人口则达到435.82万人,据预测随着人口的增加,将继续呈现出加大的趋势。(见表一)

(二)对计量结果的分析

1、结果表明成都市资源、经济承载力均呈下降态势。资源承载力超载表现得尤为明显,经济承载力虽呈富余状态,但富余空间越来越小,说明随着人口增长,成都市经济、环境承载力愈小,成都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2、粮食资源承载力超载而经济承载力富余,说明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这与成都市努力推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凸显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应该在继续控制人口的前提下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3、在上述承载力指数变动曲线中,经济承载力指数变动平稳,而资源承载力指数曲线变动幅度比较大,原因在于粮食生产受不定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要坚持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虽然近几年来生育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口基数大造成的每年出生人口数仍比较大,总体人口数量仍然不断扩大,这势必对资源需求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抓好人口数量的控制问题。

(二)继续坚持深化统筹城乡一体化改革,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一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地提高人口的承载能力。二要以中心城镇为重点,发挥城镇在区域人口承载中的增长极作用,通过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

(三)切实保护现有资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长期规划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资源,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统计年鉴2001-2008.

[2]叶忱等.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1).

[3]隋志坚.固原市县域人口与经济环境相对承载力分析.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2).

[4]陈英姿.景跃军.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口学刊.2006 (1).

[5]国家统计数据库219.235.129.54/cx/index.jsp.

[6]四川统计外网www.sc.stats.省略/.

上一篇:山海关古城的SWOT分析 下一篇:试论陈氏太极拳的特点和健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