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07 05:47:37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摘要】计算机软件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与人类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建立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制度是关系软件事业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软件行业是从 20世纪 60 年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开始时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进行相关的保护,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独特性,导致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形式多样化,各国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字】计算机软件 行业 专利

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概念

计算机软件作为作品形式之一,根据国家颁布的软件著作权法规所获得的保护,计算机的工作离不开软件的控制指挥。软件具有开发工作量大、投资高,而复制容易、且费用极低的特点。为了保护软件开发者的合理权益,鼓励软件的开发与流通,广泛持久地推动计算机的应用,需要对软件实施法律保护,禁止未经软件著作权人的许可而擅自复制、销售其软件的行为。许多国家都制订有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法规。中国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规定,计算机软件是受法律保护的作品形式之一。2002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对软件实施著作权法律保护作了具体规定。

二、 国外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的现状

1.美国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和立场

美国版权局早在1964年已接受计算机程序进行版权登记。当然,仅仅进行了登记并不能使其得到版权保护,但版权局内有识之士认为,计算机程序具有足够的独创性,可享有版权。但那时美国并无版权法,甚至于1976年10月19日颁布、1978年1月1日生效的《版权法》对此也无规定。

到1980年12月,美国修订了《版权法》,正式把计算机程序列入版权法保护的范围,从而结束了美国法院有关计算机程序是否属于版权法客体的争论。修订后的版权法第101条给计算机程序作了如下定义:“计算机程序是为了产生某种结果而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计算机的一组语句或指令。”由于这个定义仅对计算机程序作了一个抽象的概括,具体哪些内容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计算机程序,就有待于美国法院在判例中作出解释了。

2.日本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的态度和立场

在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方面,日本紧追美国的步伐,对国内计算机软件的专利申请的授权正大幅提高。2000 年日本新的《与计算机软件有关(含与商业方法有关的)的发明审查指南》规定,计算机程序本身或其载体可以被授予专利权,这是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一个巨大的突破,放宽了对计算机软件保护的可专利条件,这反应了日本的计算机软件保护已经与美国越走越近。值得注意的是,在创造性方面,日本的标准要严于美国。他们认为,一项使用计算机的商业方法发明,应该从整体上判断其创造性,包括硬件、软件的组合。因此,虽然已经放宽了可专利的条件,但其授权的专利数量还是远远低于美国。

3.欧洲对软件的法律保护

欧洲各国在立法上否定了软件专利,在专利法中规定了不受保护的范围,像1997年的英国专利法第一条(2)款C项、1980年联邦德国专利法第一条(2)款3项,以及法国现行专利法都规定计算机软件不在受保护范围之内。【3】他们认为,软件在性质上只是抽象的算法,属于科学原理,不符合专利法的保护条件。故而欧洲各国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大都借助于版权法。

三、 我国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的现状

中国专利法并没有专门的条款针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条款是专利法第二十五条中对“智力活动规则和方法”不授予专利权的规定以及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判定标准。中国审查指南中指出,如果一项权利要求仅仅涉及一种算法或数学计算规则,或者计算机程序本身或仅仅是记录在载体上的计算机程序、游戏的规则和方法等,则该权利要求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如果一项权利要求除其主题名称之外,对其进行限定的全部内容仅仅涉及一种算法或者数学计算规则,或者程序本身,或者游戏的规则和方法等,则该权利要求实质上仅仅涉及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专利保护的客体。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在对其进行限定的全部内容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例如在上述游戏装置等限定的内容中既包括游戏规则,又包括技术特征,则该权利要求就整体而言并不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应当依据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

四、对中国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思考

计算机软件是人类高科技的成果,是结合了高智商的劳动产物,现在人类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给予计算机软件以专利保护,是对人类劳动成果的尊重,更加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现在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反对者认为计算机软件的“吸附效应”十分显著,即后来者必须考虑兼容问题,很难跳出先行者的模式另搞一套。因此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一步先,步步先”“赢家通吃”的显现尤为突出。美国由于 40 年的超前眼光,导致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已经占尽先机,而在这个领域比较落后的中国,如果过多过快地推行专利法的保护,将引发巨大的专利之战,一些中小企业发明的软件产品可能同时侵犯其他国家的几十项甚至几百项专利,因而陷入经济和技术的两大困境,这样并不利于发明创造。

支持者认为,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是顺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对计算机软件保护力度的扩大,以及日本欧洲等国的跟进,中国继续保持保守的态度将会对大型计算机软件公司占有市场带来不利,使国家利益收到损失。

从立法的宗旨来看,专利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可见专利法立法的宗旨是为了以公开换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学进步。将计算机软件纳入专利法保护的客体,有利于促进软件业的发展,避免重复研究。推进专利法的保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鼓励发明创造,将有助于提高发明者的发明热情,促进现有研究成果的分享,而不是依赖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技术成果,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付出一些代价,但从整体而言,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专利保护将更有利于中国计算机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界对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认定及赔偿问题作了较多探讨。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对计算机软件侵权的规定较为笼统,由于计算机软件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诸方面原因,使得现有法律法规尚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如利用组件、构件、中间件等相关技术开发出的软件应如何定性。因此,各国曾经有过的软件专门立法的探索可能还需进行下去,这也将是我国未来计算机软件保护法律制度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07-308.

[2] 韦 之.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评介[J].科技与法律,1998(6):13.

[3]曹伟.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反思与超越[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4]董真理.计其机软件版权侵权认定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4):118一120.

上一篇:解读2014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下一篇:路面材料新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