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器中的瑰宝

时间:2022-06-22 10:07:35

图中犀角雕“天成”款仙人乘槎杯长26.5厘米,宽9厘米,高10.8厘米。该犀角的材质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黑黄二色分明,系亚洲犀角中的上品。其质细腻柔韧,光韵内敛,精细打磨后视之如膏似玉,材质的经济价值极高。

该槎杯杯口处,盘根虬枝,疤痕累累,延至槎杯之后端,枝叶纷披,硕果隐于其中。一长髯老者,慈眉善目,左手执拂尘,束发扎巾,长袍曳地,一腿叉置,一腿斜伸,端坐在槎后端的中央,仙风道骨,古风盎然,令人起敬。槎杯的底部波涛汹涌,作漩涡状,很有动感,与晚明书画中画海水的技法如出一辙。杯底部的上端赫然有一正方的起地阳文小篆印“天成”二字,方正浑穆,很得篆刻之三昧,与同时代吴门文氏印风一脉相承。该槎杯造型优美,人物生动,技法娴熟,层次清楚,结构灵动。作者用了透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其构思灵巧,形象逼真,藏拙于巧,将该杯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成”者,鲍天成也,晚明吴人(今江苏苏州人)。能雕琢犀角、象牙、香料、紫檀、圆盒、香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超越前人。亦善制印,但最精于犀角雕刻,明人称他的犀角雕为吴中绝技之一,与同时代的苏州琢玉名手陆子冈齐名。但鲍天成的作品传世很少。近人叶恭绰《遐庵谈艺录》载有两件他的作品,一件雕镂精绝,杯底刻有两小印“天成”、“恭制”,都是起地阳文,这个犀角杯已经流到海外。另一件作双罂形,后面有一扳,前面雕蟠螭衔环,张开两翼,底雕一蝻负重,蝻首伸出前面,蝻尾露在后面,底的一边刻“晋府宝藏”,另一边刻“天戍恭制”,均为起地的阳文篆字,这是叶氏的旧藏之器。另外,上海博物馆藏有的天成制透雕浮雕犀角槎杯一件,高9.7厘米,长25.5厘米,宽9.9厘米,作槎形,上有老人坐槎中,槎下有波浪纹,并有“天成”篆书印。此杯比之上博之藏杯器形略小,而在制作之风格和艺术特征上可以说两杯在伯仲之际,毫不逊色。

犀角雕属于牙、骨、角一类小型器物的雕刻艺术,犀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骨顶部的兽角,产自亚洲的泰国、印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及非洲等地。由于犀牛为珍稀动物,故犀角亦成为极其珍贵的兽角,比之象牙更珍贵。犀角的质地浑厚苍深,有墨褐或黑黄的色泽,古色古香,且有凉血、解毒,清热等药用功效。如将酒倒入犀角杯中饮用,具有药用和保健的作用。

犀角雕刻从明代开始发达,当时既有官办的作坊,也有民间的作坊,还有个体手工者及爱好工艺的文人雅士,鲍天成便是其中涌现出来的制犀名家,作品有云龙杯、仙人乘槎杯等等。在雕刻上他们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当时竹雕的技法,作品以浮雕和圆雕为主,器形以杯为主。

至清代初期犀角器尚有雕刻,嗣后因原料日渐减少,到了清末犀角雕刻艺人日益减少,以至料尽人绝。因此犀角雕刻器和犀角杯在明清时期就是上流社会中的宠物,至今已成了珍贵的传世瑰宝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犀角雕刻品,尤其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犀角雕刻品价格飞涨,以至在十年间上涨了几十倍,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如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清犀角雕饕餮纹双耳三足小鼎成交价48万港元;明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成交价1076万港元。2006年10月纽约苏富比拍出的清初尤侃制仙人乘槎杯成交价折合人民币1800余万元。造成犀角雕刻品价格大幅上扬的原因是因犀牛已是世界上最为珍稀的动物之一,尤其足亚洲犀牛几乎已经濒临绝灭。犀角雕刻的历史在我国至晚清时已经划上了句号。据推断,现今世界上留存的明清时期的亚洲犀角雕刻品数量大致在一万件左右,故其珍贵的程度,恰好能符合艺术品“炒作”的底数,因此没有国外回流“扩盘”的后顾之忧。同时中国书画市场的不景气现象也使一部分游资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门路。陶瓷、玉器、青铜、杂项等古玩艺术品的鉴定技术比之犀角相对难度要高得多。

总之犀角珍贵,亚洲犀更是珍贵,犀角杯珍贵,而其中的槎形杯更是珍贵,名家雕刻的犀角器珍贵,而鲍天成则是明代制犀的第一高手,故从这个意义上说该槎杯可喻之为犀角雕刻中的瑰宝了。

上一篇:珍秦斋藏古玺印(中) 下一篇:金文以及金文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