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教学中的“人脑”教育

时间:2022-09-07 03:36:14

电脑教学中的“人脑”教育

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际,人们往往只感受到它带来了便捷的服务、无限的资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孩子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这些消极因素,对当前学校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能够在大数据时代浪潮的冲击中帮助孩子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如今我们上网可以用信息海量来形容。学生很难避免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如何让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就必须把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学科,平时接触孩子的机会不多,所以课堂几十分钟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把“道德素养”作为重点渗透到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任务中去。

1.在任务设计中融入信息道德。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效率。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注重“情境导入”的设计,充分激趣引路,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只要好好设计各种任务,就能在教学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上)LOGO软件》画正多边形一课。我抓住本节课:使用命令画出五角星,结合前面学习的命令画出五星红旗这一教学契机,设计了一堂课《国旗升起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把信息技术课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2.把信息道德融入作业任务中去

学生的作业任务是信息课堂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个体体验时间。因此,我们要在学生作业任务中渗透道德教育。我在布置作业任务时,安排有选择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就拿《国旗升起的时候》一课来说,我觉得需要介绍国旗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升华作业任务思想内涵的目的。

3.在信息技术课中注重传统教育的渗透

《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新教材大到整个单元的主题立意,小到一幅图,一句话都无不折射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在日常细节教育中规范网络行为

1.网络法规的推广普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健全之中。所以在小学生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已是当务之急。我们一方面以点带面在各个班级选拔出网络宣传员,为他们普及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然后让他们带动身边的同学;另一方面则需要用日常的道德规范――这种无形的约束力去引导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做一个文明的网络小公民。

2.严格规范上网行为

在我们的小学生中,诸如“黑客”等恶性事件虽然很少发生,但也确实存在一些网上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学生上机操作的时候,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或者拿别人的作业修改名字后上交。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错误的重复就会养成错误的习惯,步入社会后,习惯成自然,很难得以改正。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获取一些作品,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账户里取一笔资金;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毁掉或窃取他人有重大价值的数据或资料。我们只有不厌其烦让小学生了解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小学生的上网行为,慢慢地他们才能养成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孩子浏览优秀的儿童网站

信息技术教材,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可以让大家在文明网站上汲取健康的营养。如雏鹰网、儿童网、中国少年网、科技博览网等儿童网站,这些网站内容清新,足以让孩子们在上面尽情遨游,享受在网络中学习知识的乐趣。另外还有一些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网站,专门开放给小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同样可以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三、注重在过程评价中渗透信息道德

《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由此可见,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角度来说,过程评价重于结果评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看待一个学生的标准就需要老师灵活掌握,有时可以把一些基础较弱的孩子的“小火花”放大表扬,可能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对大数据时代浪潮给孩子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不能小视。要用心钻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挖掘课堂、网络、生活中的有益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加以糅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大脑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孩子在掌握网络知识成为科技人才的同时,在品德上也攀上高峰。

【作者单位: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