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的传承

时间:2022-09-07 03:16:08

爱心的传承

一群身体多病、智力障碍、患有各种残疾的贫苦村民成为辽宁抚顺市委组织部拍摄的电视片《爱心基地的故事》(以下简称《爱心》)中的主要角色,这在党员电教片和远程教育课件中是不多见的。

农村残疾人面临的境遇是相当艰难和困苦的。《爱心》给我们展示的红透山村的景象是触目惊心的:白天,这些人四处游荡;晚上,他们回到不堪入目的家中。长年累月,缺少自理能力。有的,没有亲人照看,走到哪儿就睡在哪儿。冬天,这些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冻死、被饿死。可以说,红透山村的残疾人面临着三重压力:智力体力丧失,无法自谋生计;生活极端贫困,不能自顾温饱;四处流浪乞讨,成为村里和家属的累赘。

怎么解决?并非是本村老乡亲,1997年才到红透山村、后来任村党总支书记的隋长海有了一个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做法:把他们组织起来。

他的计划遭到村民的反对也情有可原:红透山村刚摘掉“穷村”、“差村”帽子没几年,有实力管他们吗?能长远吗?“这些人自己家都管理不了,你集中这来,你说你操多大心。”

没有别的办法。靠上级年年扶困帮助,“只解一饥,难管百饱”;靠残疾人自身,更是没有自立的希望。隋长海说:咱们是省级文明标兵村,像他们这伙人,如果不接过来,最起码得两三个,或者冻死,或者饿死。咱说实在的,你这个标兵村冻死人,饿死人,那就不好了,对不对?隋长海相信:靠自己,靠乡亲的爱心和力量,能长久地解决红透山村残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2004年,投资45万元(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建立基地,收养这些残疾人。隋长海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基地,派专人管理不是建“收容所”。而是买牛、猪、鸡和生产生活用品,领导帮助残疾人学会简单的生产技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在众多残疾人中,《爱心》重点讲述了残疾人李良朋的故事。起初,游荡惯了的李良朋不愿到基地来“受人管”,家人几次三番地也劝不来。隋长海亲自动员,白面饼和肉食吊起了李朋良的胃口,调动了他加入基地的积极性。接着,九个智障、聋哑村民陆续被村干部们用小卡车接到了基地。李良朋在基地成了养牛、养猪、割柴的多面手。

帮助这些残疾人有多难?大到手把手教产生技能,小到帮助他们脱衣睡觉、叠被子甚至学会洗脸!

付出爱心的回报是基地成立一年后,种植的蔬菜达到了自给自足;育肥牛,卖猪、卖玉米,不仅自己丰衣足食,而且创收了4.7万元,人均创收达3700元。还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隋长海和他的基地管理人员,被称作“感动大山的人”、“给乡亲们注满希望的人”。辽宁省先进性教育巡视组在了解了基地的事迹后,为基地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 “爱心养殖基地”。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乡亲们的支持, 2007年,隋长海又投资200多万元,建占地50亩,集养殖、种殖为一体的新“爱心基地”。同时,放宽进入标准,将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等共计25人,全部接到了新的“爱心基地”。

拥有如此爱心的隋长海是怎样一个人?《爱心》略施笔墨透露的隋长海的经历让我们心灵震颤并潸然泪下:2003年过年的前一天,唯一的心爱的儿子死于车祸;不久,一直是他的好帮手的大哥在基地由于劳累,失足从高处摔下过世;健壮如牛、体重200多斤的隋长海满身伤病,体重剧减到130多斤,由于胃病恶化,胃也切除了三分之二。解说词准确生动地这样评述隋长海:“他懂得事业与家庭有时不能兼顾,忠和孝有时不两全。而他,恰恰选择的是心爱的事业;成全的又是爱他的村民。”

昔日衣食无着的累赘人、“苦命人”,如今变成了自食其力的人、快乐的人、幸福的人。《爱心》展示的雷锋第二故乡抚顺的红透山村的爱心基地,传达并感染我们的岂止是感动和温馨……

上一篇:远程教育卫星网络模式和电信机顶盒模式比较 下一篇:远教进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