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毕业设计激励机制探析

时间:2022-09-07 02:45:22

一种毕业设计激励机制探析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问题,指出参与者的主观动机不足是原因之一,提出一种辅助激励机制的方法。论述了该机制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和解决毕业设计质量问题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程良鸿(1957-),男,湖北老河口人,华南农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邹恩(1956-),女,湖南株洲人,华南农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设立毕业设计激励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JG12041)、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JG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99-02

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作与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撰写研究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扎实完整的毕业设计所能达到的综合训练效果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然而,高校的部分现状让人感到这个环节虽然形式上存在,实质上正在缩水。其教学质量与训练效果满意度有下滑趋势。毕业设计质量问题的表现如毕业论文作假、抄袭、掺水等。[2-4]此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建议和实施的措施有:完善职能部门的监管和过程审查形式[3];提前开题延展毕业设计时间[2,5];选题结合学生专长和就业方向、团队指导和校企联合指导等。这些措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问题还是存在,以至于有讨论毕业设计存废问题。[4]所以,进一步探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毕业设计主体参与者的主观动机层面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设立提前答辩资格认定机制,并将其营造成一种激励机制的方案,以期赋予直接参与者做好此项工作的主观动机。

一、毕业设计质量问题的症结分析

人们资源投入的主观动机是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入到回报更高的项目。引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者资源投入主观动力不足所致,分析如下:

学校和老师深知毕业设计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教育部也有专门指示[6],具备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职业道德本能。当遭遇学生敷衍应付时痛心焦急。得知起因为找工作等大事时,又只能“谅解”。习惯成自然,发现原本需要学生高投入的工作却遭遇投入严重不足。

学生方面,大学生在大四整个学年都需要忙于解决自己的着落问题。就业或深造都需要投入精力,而学校恰在大四安排了重磅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尽管这种安排符合大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但时间冲突在所难免。对学生而言,一边是直接关系自己未来的重要事务活动,一边是学校安排的最后一个必修任务,要想真正做好都需要投入精力。但前者的可视回报“更大”是显然的,于是学生扎实做好毕业设计的主观动机相对不足。

按理,企事业用人单位更需要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毕业设计正是训练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也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都具有更大的回报。遗憾的是,毕业设计的真实价值只有扎实做过才能体会到。其回报是超视距的,身在其中的学生一时看不到,而尽快签约的回报是可视的,学生选择后者也在情理之中。更有用人单位只强调实习试用,干脆无视求职者还有毕业设计环节没有完成,更谈不上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列入人才评判条件。另外,毕业设计的成绩也不作为研究生录用单位复试的评判指标,尽管它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上述客观事实带给学生的导向是:毕业设计除了对自己的学位证有意义外,跟自己具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成功走向人生下一站基本无关。

毕业设计的直接参与者如果缺失了积极参与的动机或动机不足,题目选得再真再实,监控表格栏目设计得再多再细,结果学生还是敷衍应付不配合,最终自然都流于形式。

二、设置一种激励机制及可行性分析

如果设置这样一种机制,即毕业设计“提前答辩资格认定”机制,是否可以从参与动机方面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呢?下面分析可行性。

1.关于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及高校施行现状

为了营造宽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高校教学体制中一般都设置了部分教学环节,可以申请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纵观各校的管理细则,可以看出其中一些共同点:

(1)资格认定都规定有严格的审核、考试考察程序,能通过证明申请人已具备相关环节规定的能力水平。

(2)一般资格条件门槛高,都规定达到该环节要求的优秀水平。

(3)考虑到实践环节,如实验、毕业设计等通常需要特定的设备、场地,要有合适的选题和有实践经验老师的指导,单靠个人自学难以达到训练目的,所以除少部分学校外[7]一般规定不可以申请提前修完资格认定。

综上,对于实践环节的提前修完资格认定,目前高校的监管方针是:规定不可以申请;规定可以,但门槛很高。如此客观上使大多数学生知难而退,基本失去努力尝试欲望。

其实,只要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营造大学生提早参与科研活动的氛围,部分大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获得先修完资格认定的。

2.因材施教,先行修完毕业设计不违背大学教育的认知规律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是因为学生已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具备综合能力训练的基础。本文提议的提前修完资格认证机制应该不违背这种认知规律。下面从毕业设计需要的必要条件入手,分析实施的可行性。

(1)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适应学生大四找工作的需要,现行本科培养方案基本都遵循了课程紧凑安排、尽量提前的原则。进入大三时,学生通常已修完了基础课和大部分主干专业基础课,进入大四时已修完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按这种进度,若学生从大三第二学期开始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践活动,已经具备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课程学习也会同步跟进。专业课知识可以带着问题学。其实,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边学边用,在常规时段的毕业设计中也是常有的事。

(2)场地、设备、导师和选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结合专业知识训练,要有适中的工作量、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完成设计则需要富有经验的老师指导、特殊的设备和场地,甚至需要团队合作,这些条件单凭个人课余自理难以实现。但通过参研老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学校倡导组织的各级别大学生创新比赛活动就不难实现了。

(3)大量的时间。课余时间是有限的,客观上也是零碎的。但若是有主观动机,时间也是挤出来的。何况算上大三第二学期两头的寒暑假,就有两个大块时间段可资利用,若在常规毕业设计开始前夕申请提前答辩,此前的一个寒假也能用上。

综上,对于一个学习状态正常的学生而言,先行修完毕业设计不违背认知规律,理论上是可行的,前提是适当的时间节点和个人主观努力。

三、激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作用

如果制订的提前修完资格认证条件适中,则教学双方都将具备积极参与的动机。学生能通过提前答辩是一种荣誉,是具有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证明,写在求职简历上能彰显学习效率和综合实践能力,能赢得一个学期(半年)的自主支配时间,增加就业成功率等。

指导教师能将原本课余就该做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创新竞赛活动等再赋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内涵;若学生提前答辩通过,相应的导师也计入指导毕业设计工作量,原本第二课堂的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任务相关联,调动了老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学校管理部门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前提下能营造大学生课余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术氛围。通过学生和导师具备主观动机的努力会衍生更多本科生在校科技创新成果,如公开、科技竞赛获奖以及申请专利等等。

调动了各方积极参与的动机,并注意以下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对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促进作用。制定合适的毕业设计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条件,能确保答辩通过的论文水平达到常规毕业设计论文水平的优良档次,否则不予通过;提前答辩设在常规毕业设计开始之际,通过严格规范的答辩过程和评分结果对即将进入毕业设计的同年级学生具有实际意义的示范作用;对于资格认证或未通过答辩的学生,前期的工作已经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努力方向会更明确。

另外,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8]综上,只要将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营造成一种各方都具有积极参与动机的激励机制,从源头解决毕业设计质量问题就有希望。

四、把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营造成辅助激励机制

图1是“提前修完毕业设计资格认定”机制实施流程图。

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应该成为一种辅助激励机制,实施中不能与现行教学管理冲突。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鼓励但不强迫学生参与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活动。学生根据个体能力及条件自愿选择,不增加额外负担。二是制定合适的资格门槛。要点在于激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提前修完资格认定的尝试与努力,门槛定在应届生约三分之一能够上线的档次。正是因为提前修完资格认证机制具有挑战性,本质上就成为一种激活学生潜能的机制。建议将这种激励效应由传统的只针对极少数人有效、营造成针对多些人都有效的激励机制。

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中的提前开题一定要提前答辩。实践证明,提前开题但不提前答辩看似延长了设计工作时间,其实参与者的设计工作最终还是集中在后期进行,这是惰性本能使然。而提前修完资格认证机制中的提前开题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提前通过答辩,参与者自然会高效使用时间。

五、结论

引发高校毕业设计质量危机的客观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观原因是参与者动机缺失。没有动机,其他措施都会流于形式;在毕业设计环节设立提前修完资格认定机制是可行的。若措施得当,与大学教育的认知规律不悖,所需要的时间、导师和设备场地也可以不缺;将提前修完毕业设计资格认定机制营造成一种激励机制,一定要设置适中的资格门槛,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要点是这种激励机制能够赋予参与者以主观努力的动机。另外,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毕业设计时间的可能,客观上能避开时间冲突问题。比如,下一步准备就业的学生可以作提前答辩资格认定的努力;而准备考研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先备考,后做毕业设计。

当然,要想使提前修完毕业设计资格认定机制真正成为期望的有用机制,有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解决。本文的分析旨在抛砖引玉,供感兴趣的读者共同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59-262.

[2]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3]王琪,武寿春.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9,(6):84-85.

[4]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5]张起祥,李祖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3-165.

[6]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 [2004]14号)[Z].

[7]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免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EB/OL].[2009-06-09]./content/content.php?p=3_17_39.

[8]李艳军.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与提升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3):59-63.

注:程良鸿为本文通讯作者。

上一篇:巧用任务驱动 优化生物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