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任务驱动 优化生物教学

时间:2022-07-31 12:40:40

巧用任务驱动 优化生物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的占有和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任务的设计

设计好学习任务是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要设计具有内在的激励因素的任务,使之能提供挑战性的问题和创造的空间,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具体的设计中既要注意方法和知识体系,又要注意适合学生的特点,使任务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1.任务的目的性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先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形成知识框架,再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解决,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2.任务的生活性

任务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实际生活、其他学科内容等相关联,从而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以及更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的适应性

学习活动方案中的任务设置、内容安排和探讨程序还应该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特点,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弛有度,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在探究过程中能保持活跃状态。

4.任务的创新性

任务的设计与表述要生动、新颖,能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愿望,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欲望。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方法并学以致用。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生物选修本中的“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节的内容为例,讲讲生物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的具体实施过程。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的实施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结合现实生活中人口众多而粮食缺乏的情况,呈现两张图片:拥挤的人群和有限的粮食,来展示它们之间的矛盾,营造研究氛围,使学生明确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探究动机,从而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任务之中。然后提出具体任务:如果给你一亩田和水稻种子,你怎样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2.分析任务,细化任务

前面提出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知道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任务范围内进行学习研究。经过学生的分析,认为想要提高水稻的产量,就要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等。结合学生的回答,把该任务分解成以下几个小任务:

(1)什么是光合作用效率,它与光能利用率有何区别?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因素和光合作用效率有什么样的关系?(用曲线图表示)

3.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自主学习。当学生开始他们的任务后,会碰到很多新知识,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根据任务的需求主动地寻求知识,使学生能从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资料中获得相关知识。这类教学内容应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2)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了相关知识后,针对学生自学后仍心存疑虑、难以明白的内容,即教学难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研究,并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学生在协作学习中,不单是求学者的角色,而且学会了与同学交流、协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3)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所在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

4.总结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强调进步,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校正自己的学习状况。

“任务驱动”教学具备“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同时,“任务驱动”也驱动着教师自身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立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23(1):69-72.

[2]郑毅胜.“任务驱动”与生物学科网络课堂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5,30(5):15-16.

[3]黄成康.新课程理念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J].文教资料,2005(21):133-13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钱库高级中学)

上一篇:抓住学科研修有利契机 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下一篇:一种毕业设计激励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