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07 12:34:13

银行信用风险与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银行的健康发展有赖于信用风险管理关系,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缺陷,尤其表现在商业银行。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提高商业银行的抗信用风险能力提供具体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具体建议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金融经济周期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响,金融因素重要的依托实体就是银行,银行对经济波动具有控制力,由于银行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银行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以应对金融经济周期。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关系

(一)金融经济周期与信用风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生成主要原因就是出现信用风险。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是信用的主要特点,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信用在国家经济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之间一旦出现信用危机,就会从各个方面影响经济发展,信用是国家经济交往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稳,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银行是金融因素的重要依托实体,出现信用危机必然首当其冲,信用即刻陷入混乱之中。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使金融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出现过度竞争现象,金融机构已经很难从传统业务中获取较高收益,为了机构经济发展,便大量参与高风险业务,无形之中给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当前许多大型公司转变资金借贷方式,直接向市场进行融资,银行为了保证市场贷款份额的占有率,不得不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中小型企业规模小、风险大,这又使银行不能及时回笼,无疑又增大了经营风险。信用监管体制相对滞后使金融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就会降低金融监管机构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能力。导致金融市场欺诈、违规现象频繁发生,信用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美国社会住房需求逐渐降低导致银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加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住房需求降低,买房者数量变小,使房屋难以出售,以抵押住房进行融资的方式变的难以实施。大批还款人不能按时向银行还款,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只能宣告破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成为金融风暴形成的导火线,随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但是金融危机还是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下,其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必须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对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改革。

二、当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就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并没有深入到银行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信用风险意识。信用风险意识作为重要的金融安全理念,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创伤使政府日益认识树立信用风险意识,对保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要求金融机构树立信用风险意识。但是在当前金融机构的一线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意识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管理部门的重视,并且认为信用风险意识无关紧要。这是种严重错误的认识。当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意识存在先天认识上的不足。这就导致信用风险意识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商业银行根本就不懂信用风险意识的内涵。当信用风险意识开始在商业银行大面积推广时,商业银行对应该如何培养员工信用风险意识无从下手。

(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上,商业银行应当实行管理经营与银行实际所有者分开,合理分配权力。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极易出现控制权垄断,这就使商业银行的执行力相对较弱,对银行的日常经营也不能实现有效管理,导致银行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商业银行普遍没有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分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单位,这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与现代商业银行刚好相反,这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低效率的原因。

(三)缺少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信用风险管理。但在当前商业银行中,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稀缺,这不仅对商业银行树立信用风险意识造成影响,而且阻碍了先进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的传播。

三、具体建议

(一)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管主体是银监会,银监会必须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设置监管机构,并在各地区进行合理分配,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性,积极主动行使监管职能。健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与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相适应的新的监管格局,加大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较大的经营指标的监督力度。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内部公司治理机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独立行使管理权是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前提,应当保证治理机构不受商业银行所有者的影响,实现治理机构的真正作用。建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调查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公开,并完善银行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机制。对审计信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商业银行的每笔收支资金都有据可查,保证内部审计制度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如组织展开财务工作报告会,实行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作财务报告制度等,有利于增加内部审计的可信度。及时对商业银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核对,广开言路,使银行职工积极参与银行经济监督工作,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做好信用风险转移工作

应当在金融基础业务中积极拓展产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大量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相对安全、稳定、风险率较小,可以谨慎选择信用衍生品进行投资,改变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市场对冲经济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积极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多种因素都影响着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错综复杂,必须积极培养相关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只有建立一支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相符合的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确化,质量化。对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信用风险意识和专业技能,最终才能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综合提升,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四、结语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经济安全的保障,在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内部审计管理机制,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银行职工积极参与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去。只有商业银行积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信用风险调查处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李祥发.风险联动视角下的利率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考察[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7):42-50.

[2]蓝雅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2):89-90.

[3]马佳杰.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贸,2014,(6):105-106.

上一篇:解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之谜 下一篇:互联网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