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时间:2022-09-07 11:53:32

新世纪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摘要:作为资源贫乏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在国内致力于能源多元化、能源储备、节约能源和培育本国国际能源资本,在国际上展开与主要产油国能源外交,竭力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日本能源战略的走向无疑对能源消费日益巨大的中国有着借鉴作用。

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战略;日本

一、日本能源安全战略的演变

(一)第一次能源危机以前(1945~1972年)。此时期的日本能源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战后复兴时期和高速成长期。在战后复兴时期日本积极扶植煤炭产业的发展,维持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给的“煤主油从政策”。在之后的高速成长时期,能源供给实现了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日本政府在确保推进石油产业合理化和确保石油产品安全供给的原则下,采取消费地精制,将石油精制能力和石油生产计划等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

(二)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1973年~1979年)。日本政府开始重视能源的安全供给,采取了减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实现非石油能源多元化;确保石油的安全供给;开展能源节省运动;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等措施。同时加入了国际能源组织,开始石油储备。

(三)第二次能源危机之后(1979年~1980)。日本政府更加重视非石油能源多元化,颁布了《石油替代能源法》,积极推动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同时颁布了《节能法》,继续推进能源节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或停止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制定节能规划,规定节能指标;对一些高能耗产品制定严格的能耗标准等。同时协助推进民间机构能源节省技术的研究开发。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0年~1999年)。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政府确立了以确保石油的安全供给、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导入、推进能源节省政策为支柱的综合能源政策体系。而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新形势的到来,日本政府在确保传统的基础能源安全上,增加了放宽限制、降低供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暖,以期同时实现能源安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新能源安全策略。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兼顾能源安全的同时,将战略重点放在了后两者上。

(五)21世纪初(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局势混乱、美国与沙特政权关系微妙、巴以冲突恶化,中东地区的不确定因素增大,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使日本有意进一步修正其能源安全战略,在重视“经济效益”、尽可能兼顾“环境保护”的同时,将战略重点重新移回到“能源安全”上。同时,日本还意识到积极参与国际社会能源安全制度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因而开始重视与亚洲,尤其东亚的能源合作。

二、日本的国内能源战略

(一)实现能源多元化

1 降低石油依存度。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日本利用各种手段减少对石油的依存度,降低能源安全的风险系数。到目前为止,这一努力颇具成效,日本一次性能源供给中石油所占比例已由1973年的77%下降到2003年的50%,《2030年日本能源供需展望》预测,到2030年石油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为45%~42%。

2 扩大天然气使用。从供给的稳定性角度出发,日本主张积极开发天然气。虽然日本的天然气也严重依赖进口,但由于天然气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日本的液化天然气进口中,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进口量占一半以上,而从卡塔尔等局势不稳的中东地区进口量仅占总量的20%,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进口天然气风险远低于石油,是实现能源多样化的重点对象。1973年,天然气只占日本能源供给的2%,到2004年上升到14%。2004年,液化天然气的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25.7%,仅次于核电(29.1%),居第二位。根据《2030年日本能源供需展望》,到2030年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占所占比重将提高到18%。

3 不放弃煤炭的使用。煤炭作为发电用的主要燃料,尽管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发源,但由于国际煤炭市场是买方市场,进口国在煤炭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且从电力部门的竞争角度看,它也是必不可少的燃料。所以日本煤炭虽然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日本能源战略不会舍弃煤炭的使用。《2030年日本能源供需展望》预测,到2030年煤炭在一次性能源中所占比例将维持在17%左右。对于污染问题,日本将通过利用清洁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以解决。

4 大力发展核能。2000年日本核电容量已达7270万(吨石油),位居美国、法国之后,为世界第三大核电消费国。核能在提高日本能源自给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03年核能占日本一次性能源供给的比例已由1973年的l%增加到9%。从发电量看,核电发电更在电力生产中占29.1%,居第一位。截至2001年底日本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为54座,关闭2座,在建3座。根据日本《2030年能源供给展望》,到2030年间,日本仍将新建8~17座核电站,到时设备容量可达5798万千瓦。

5 推动新能源开发。其主要政策措施有:加强技术开发与储备,通过技术进步大大降低新能源的使用成本;为新能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改善供电的商业制度、技术标准和建筑标准等;制定与实施新能源利用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如1994年制定《新能源引进大纲》,1997年开始实施《关于新能源利用等的促进特别措施法》,并制定相应的《关于新能源利用等的促进基本方针》,2003年日本根据《新能源法》要求电力公司有义务使用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充实初、中等教育,提高国民利用新能源的意识;支援从事新能源业者、对清洁能源、环境协调型能源提供补贴;为开发新能源提供国家预算等等。目前,日本致力于推广普及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温度差能源等。2004年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为1132百万瓦,占世界总量的43.6%,居世界第一;风能发电量为27百万瓦,与五年前比增长了11倍。

(二)全方位贯彻节能政策

日本的主要节能措施有:于1979年制定《节约能源法》,并于1998年、2002年和2005年进行了修订;成立节能领导支援机构;重视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引进节能设备和节能制度;加速节能技术的开发、推广;对各部门制定能效标准;大力推动节能标识活动,在设备上标出能源效率标准,以便消费者合理选择;利用财政或税收手段引导消费者合理利用能源,推广科技进步,加深消费者节能意识等等。日本的节能政策在产业、民生、运输等部门得到彻底贯彻。在产业部门,日本经团联公布了《经团联自主行动计划》,提出产业界自主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目标,并定期对目标加以修正;在民生部门,摒弃了以往的“舰队齐头并

进”模式,采用“领跑者”方式,以提高家电产品、办公品的消费效率,推动住宅、建筑物的隔热化技术。另外,还从美国引进了能源服务公司(ESCO)制度,由专业的能源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节能设备设计、施工及售后服务等有关节能技术改进的支援;在运输部门,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费有八成来自家庭用车的需求,因此,其重点是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普及燃烧效果好的汽车。另外,为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让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日本还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式:一是通过大力开发各种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注重对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以建立高效率的能源回收和储蓄技术;三是把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科技应用在各种工艺流程和产品生产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日本的节能政策成效显著,实现了低耗能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与1973年相比,2003年经济规模增长了2倍,制造业增长了1.7倍,但是其能源消耗却几乎保持不变,三十多年来,日本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中节能产品市场竞争力强,CDP单位能耗最低的高效能大国。

(三)官民共担能源储备

1973年石油危机,日本认识到能源储备的必要。1975年日本通过了《能源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以全面推进民间的石油储备。除要求有关企业必须储备一定量的石油外,日本政府还决定实施以国家储备为主的石油储备战略,设定的石油储备目标为3000万千升(1吨含1168升)。1983年,日本建设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到1996年,日本已相继建成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存石油及制品3400万千升,储备方式主要有海上油罐方式、半地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等储藏方式。除已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外,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21个石油储备设施,共储备石油1700万千升,加之国家储备,总量超过了5000万千升。2003年底,日本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供日本全国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除石油战略储备外,日本还着手实施液化石油气储备。1998年成立“日本液化石油气储备公司”,专门从事国家液化石油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目前民间液化石油气储量已达标,国家储备拟于2010年前完成。通过实施油气战略储备,日本在获取可靠能源供应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抗击石油危机的能力。

(四)积极培育本国的国际石油资本

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日本的国际石油资本实力较弱。2000年,日本的石油精炼能力将近5000万吨,但自主开发的原油进口量却只有65万桶/日,自主开发油田最高时也不足总进口量的15%,在2001、2003年,日本分别失去在沙特和科威特的开采权后,该比例进一步下跌。再从企业规模看,日本的上游企业规模多较小,而大企业多集中在下游行业,虽然石化行业总体规模不小,但颇为分散,在世界大型石油公司的前50名排名中,没有一家日本企业。为此,日本政府积极鼓励和推进海外石油开发,从组织上、经济上和技术上采取措施。2001年,日本政府根据《治理特殊法人等机构使其合理化》的内阁决议,决议于2005年解散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石油公司,通过对其进行重组、精简,重建石油开发业,扶植“日本的国际石油资本”,并希望通过获得伊朗的阿扎德甘油田开采权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石油管线建设权作为新公司运作的第一步,以政府带动民间。为削减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革新,日本也准备在电力和煤气等受政府干预的部门实行自由化,在确保稳定供给的基础上,建立起消费者选择供给者的竞争机制。1996年,日本废除了《特定石油制品进口暂定措施法》,使石油制品进口自由化;2002年,废除了《石油业法》,实现石油精炼业自由化,从而撤除了石油产业的供给调整限制。今后,日本将继续进行相关领域的自由化改革。

三、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

(一)在中东构筑多重能源供给保障

1 派兵伊拉克,援助重建。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日本对伊拉克石油的依存度只有0.3%左右,其油气公司在伊也没有特权,但日本却认识到美国对伊战争必将改变中东的地缘政治结构,并对能源供给产生影响。因此,为在伊争取更多权益,同时防止伊拉克“越南战争化”,甚至分崩离析而引发世界能源供给危机,也为了争取到更多捞取伊拉克重建权益的机会,2003年,日本政府在国内外反对声浪高涨情况下向伊拉克派遣了自卫队,同时,以巨额援助资金积极介入伊拉克重建。据统计,日本对伊拉克的无偿援助总额将达15亿美元,主要用于水、电、教育、保健等重建国民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改善治安,通过两国间直接援助、伊拉克复兴信托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途径支付。其中,两国间的直接援助将达7.82亿美元,占整个援助的一半以上。(国际开发月报,2004)此外,日本还以日元贷款的形式向伊提供最高可达3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通讯、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2 注重维持与沙特双边关系。长期以来,沙特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国。在维护国际市场稳定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供应国,2002年沙特在日本总进口额中所占比率为22.4%,仅决于阿联酋。因此,9・11事件之后,日本一面密切关注美、沙关系的变化,一面从能源安全角度出发,进一步同沙特搞好关系。日本认为沙特期待摆脱严重依赖石油的经济体制,因而愿与日本在共同培训人才、创造就业、淡化海水等领域合作。2004年,日本接受沙特新建石化工厂的订单(将成为每年可产70万吨苯乙烯的世界最大设备),负责设计、调配资材、建设和试运行;日本住友化学工业也与沙特国营公司就建设2008年投产的石化工厂达成协议;沙特政府所属的沙特基础产业公社(sABIC)计划请三菱化学、三菱商社等日本公司设计新的生产设备。此外,2004年7月,沙特还首次对日本直接投资,其国营石油公司向日本的昭和壳牌公司注资,占该公司总出资的15%,并保证向昭和壳牌提供所需原油,在“有事”时还享受优先供给。

3 积极在伊朗谋求自主开发。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10%,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伊朗是日本的第三大石油供应国,自1926年日、伊建交以来,日本以“政府开发援助项目”(ODA)的名义,为伊朗提供了总计约8.05亿美元的财政援助。1999年位于伊朗西南部的阿扎德甘油田被发现,并确认拥有50亿桶可开采埋藏量后(一说埋藏量260亿桶),日本冒着违背美国意愿的风险,积极争取开采权。在其不懈努力下,日、伊两国最终于2004年达成协议,日本国家持股的“国际石油公司”将与伊朗建立合资企业,开发阿扎德甘油田,日方占20亿美元投资总额中的

75%的股份,伊方占25%。这是日本有史以来获得的可独立开采的最大油田。据估计,该油田如开发顺利最终可达到日产量30-50万桶,相当于日本原油进口量的10%左右,有助于分散进口源,减少日本对沙特和阿联酋的依赖(日本时事通讯社,2004)。

4 和其他中东国家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近年来,油价的急剧攀升,使中东国家的石油收支大幅度增加,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因而大幅增加。最近,由三菱重工和三菱商社等5家公司组成的日本联合集团,承接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预定于2009年通车的客运铁路项目,金额达3600亿日元。车辆、信号设施、轨道等所有的铁路建设材料,全部由日本公司提供。此外,日本还将通过建立政府援助体制。帮助民间企业同中东产油国开展全方位的经济合作。具体的措施包括,完善中东产油国的投资环境、充实贸易与投资保险。支援民间企业对中东的商业开发等。再有,日本还将在医疗、科学技术和环境领域等开展技术合作,帮助中东国家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二)积极推动与新兴能源出口国的合作

1 重金悬赏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俄罗斯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4%,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油气产量不断增加,对油气供求关系影响力日益增加,成为新能源大国,对于日本能源进口多元化意义重大。日本对俄的战略重点主要放在萨哈林项目开发和横跨西伯利亚的石油管道上。哈萨林东北沿岸大陆架的天然气蕴藏量约7亿吨,石油蕴藏量约30亿桶,该地区油气开发主要包括“哈萨林-Ⅰ”和“哈萨林-Ⅱ”两个项目。1995日本和美国共同开发“萨哈林-Ⅰ”,其中日本对项目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0%。从2005年起,该项目将可生产原油25万桶/天,预计2007年起可利用天然气管道向日本出口天然气600万吨左右。“萨哈林-Ⅱ”,项目主要是由英国和日本共同开发,其中日本占投资总额的40%。自1999年起该项目生产原油,待基础设施完成后产量可达15万通/日,2007年起将可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气960万吨/年。相对于哈萨林项目而言,日本更重视横跨西伯利亚的石油管道项目。若能实现该项目,可把俄罗斯的石油直接输送到日本海沿岸。不但可以增加石油运输的安全性,降低日本对中东的依存度,且可以大幅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中国与俄罗斯探讨经贝加尔湖南面通往中国内地大庆的“安大线”方案时,日本大为紧张,开始大张旗鼓地重建冷淡的日、俄关系。日向俄许诺提供高达75.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低息贷款来参与建设石油管线,诱俄接受日方提出“安纳线”,同时,日本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日本首脑和政府官员频繁访俄,在2004年7月日本政府又表示将向负责勘探的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7760万美元用于勘探和调查。

2 加强与中亚合作。以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为首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并且“9・11”后,中亚国家作为“反恐战争”和应对走私等国际犯罪的战略据点,其地缘政治地位愈加重要。在1997年,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提出了“开展亚欧大陆外交”,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博鳌论坛上提出“向东看”的建议,呼吁亚洲地区强化与“丝绸之路”地区的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并于7月,开展了“日本丝绸之路能源计划”,2004年8月底,日本外相再次访问中亚,开启与中亚对话框,准备在石油资源丰富并同中俄两国毗连的中亚地区扶植“亲日国家”。中亚与日本不存在战争的历史纠葛,对日本开发援助(ODA)评价也颇高,因此欢迎日本参与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建设。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批准了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在卡沙干油田的开发计划。(读卖新闻,2004)推动东亚能源安全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能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能源需求量激增,石油、天然气消费比例上升;区域内能源自给率低,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石油战略储备等紧急应对措施不完善等等。而随着东亚国家区域内贸易投资及相互设厂生产的增加,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东亚各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在发生危机时,日本即便能凭借高达160天以上的石油储备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在东亚经济发生混乱时也难独善其身。为应对这种局面,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日本就开始积极推动亚洲的能源安全合作机制,试图通过合作确保周边的能源供应稳定,从而维持日本的稳定。其能源合作重点如下:一是倡导建立共同储备基地,稳定能源供给,有效利用日本剩余基地;二是推动建立亚洲能源市场,消除现存的“亚洲溢价”,即亚洲的石油价格高出欧美1~1.5美元;三是加强区域内贸易、消化日本过剩的石油精炼能力;四是发挥日本法制完备、技术先进的优势,赢得合作主导权。

四、对中国的启示

1 大力提倡节能,提高油品使用效率。我国同样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应将节能和提高效率放在首要地位,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首先,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经济增长的石油需求弹性。二是要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油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三是要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性能效标准。

2 能源多元化,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中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源多元化,不断改善能源结构。首先,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水力、风力、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二是保持各种能源的相对均衡发展,要稳步发展煤炭产业,延缓用石油替代煤的进程。三是大力开发替代石油产品,首先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的开发和应用,抓紧进行煤炭液化的可行性研究,继续做好煤炭地下气化试验,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的新途径;积极开发利用氢能、生物酒精等替代能源。四是要促进石油来源的多元化,在和主要产油区中东各国加强友好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与非洲国家、拉美、中亚和俄罗斯的互利合作。

3 加快建立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在石油储备主体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之外,可以通过立法规定要求企业在正常的商业储备之外,承担一定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石油储备;至于我国石油储备的规模,储备规模过大,超过现有财力,势必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规模过小,达不到储备的目的,根据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我国可以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关于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针对我国的情况,可选择在使用进口原油为主的华东、华南等地区建立大的石油储备基地。四是石油储备资金的筹措,根据石油储备的主体,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可以考虑:财政筹资,即国家用于石油储备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政策性筹资,可以以石油消费特别税的形式,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用于储备设施的建设或储备油的购进。

4 加大石油工业“走出去”的步伐。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政策的主要取向之一,是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国际石油市场上进行勘探和参与开发,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的石油资源。首先,国家应在资金、税收、企业用汇的及时性、海外市场各类风险规避的指导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以确保企业不仅“走出去”而且“扎下根”。二是我国银行可以利用银团贷款对境外投资。对于在政治上有重大意义的项目可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对于纯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可是若干家银行组成的银团贷款为其提供融资。对于融资金额在承受能力内的项目,有条件的银行可积极利用现有政策优势,牵头在海外直接组建山中资银行的境外机构参与的银团贷款对项目进行融资。最后,国家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通过行政手段推动能源企业的重组,解决目前石油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管理体系官僚化,机构过于臃肿,集团与下属公司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等等,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研究与开发投入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关系的... 下一篇:东(南)亚地区华人资本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