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偷”之探究

时间:2022-09-07 10:16:26

《西游记》孙悟空“偷”之探究

摘 要:《西游记》问世于明代中叶,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小说,它充满幻想、情节离奇,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其中的塑造重心所在,本篇论文的研究重心即在孙悟空的“偷”字上。笔者将从孙悟空的几次偷窃行为入手,从其偷窃的目的、手段两个方面展开,对其偷窃行为进行简要比较分析。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偷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65-02

《西游记》问世于明代中叶,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与演化的过程,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西游记》。《西游记》只是一部小说,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1]但同时“一部小说的趣味,总是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氛围与人生喜好;甚至,愈是抛开生硬的理性观念来写作,这种反映愈是自然真实”。[1]鲁迅先生也认为,《西游记》“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2]。而且,正因为《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幻想性的神魔小说,所以“它比现实题材的小说能够更充分的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1]偷窃属于不劳而获,在道德上来说是不良,自古以来的刑律也是一直加以禁止。但中国民间对“神偷”却是一种十分宽容的态度。因为这些“神偷”只存在于传奇类小说,存在于刀光剑影的江湖里,属于传奇人物。即使是实有其人,也属于传说人物,未曾真正出现在普通人面前。鲁迅先生曾言,中国小说有一传统即“事实上缺陷者,小说使他团圆”。[3]所以神偷行事,多少是民间的缺憾所致。

本篇论文的研究重心即在这一“偷”字上,笔者将从孙悟空的几次偷窃行为入手,对他偷窃的目的、手段两个方面展开进行论述。

一、目的

(一)“尝新”

首先是“乱蟠桃大圣偷丹”,孙悟空“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5]“要吃个尝新”显然是孙悟空偷吃的目的。偷吃御酒珍馐,在回归花果山后,孙悟空说“是我不待他请,先赴瑶池”,[5]说明他意欲“尝新”。在兜率宫孙悟空是“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5],目的仍在“尝新”。而在五庄观,则是因为猪八戒起了“得一个儿尝新”的心思,在其怂恿下,孙悟空偷了人参果。同时,蟠桃、御酒、金丹和人参果皆利于延年益寿。蟠桃大者可使人“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5]御酒“饮半杯”即可使人长生不老,金丹“乃仙家之至宝”,[5]而人参果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5]所以孙悟空诸次偷吃的“尝新”目的,并不是字面意思所展示的那么单纯了,其潜在目的显然离不开“诸宝”在延年益寿方面的妙用,这从孙悟空偷吃蟠桃选的是可与“日月同庚”的大桃即可看出。

(二)伸张正义

此类行为指的是孙悟空在西行途中,为了与普通人消除祸患而施行偷术的几次偷宝行动。首先是在车迟国,车迟国是“敬道灭僧”之国,佛门弟子在此深受奴役、朝不保夕。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指点众僧等待孙悟空,并称赞他“神通广大,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5]之后,孙悟空一行路经此地,观看到了三清观的禳星仪式。趁此良机他决定“下去与他混一混”,[5]遂携带八戒、沙僧扰乱了仪式,偷吃了供养,搅乱了三清观。所以,此处“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显然是悟空行动的目的。在朱紫国的行动其性质与此相近。朱紫国的皇后金圣宫被金毛犼掠去,国王在一惊一忧下得患“忧疑之疾”。悟空治好了国王的痼疾,了解到得病缘由,遂决定降伏妖魔救回皇后。遭遇金毛犼的手下时,悟空说“知你这伙邪魔欺主,特展雄才,治国祛邪”。[5]很明显,这场争斗,悟空是秉着“治国祛邪”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孙悟空采取了偷取紫金铃的手段。

(三)扫除西去障碍

平顶山的金角银角大王想食唐僧肉以长生不老,唐僧一行到了平顶山,落入已经等待多时的罗网。此时降服两位魔王,是前进的唯一途径。但金角、银角来自天界,有众多厉害法器护身。孙悟空想要取胜,只有偷出两位魔王的宝贝。在金兜山,是八戒等人误入青牛精幻化的楼房,落进他抓取凡人的陷阱。青牛精本身武艺虽属一般,拥有的金刚琢却可摄取百物,悟空及一众援手皆深受其害。为了取胜,悟空起意偷取金刚琢。小雷音的黄眉大王却是要与悟空争个高下,他对悟空说:“一向久知你往西去,有些手段,故此设象显能……要和你打个赌赛。如若斗得过我,饶你师徒,让汝等成个正果;如若不能,将汝等打死,等我去见如来取经,果正中华也。”[5]可见,此处招致祸患的原因:一是悟空取经途中的活跃表现,二是黄眉大王有意自己取经以成就功果。悟空输了与黄眉大王的赌斗,为了继续取经之事,他选择救出师父师弟后偷偷溜走。

这三次劫难,妖魔皆属仙之一派。这决定了两件事:一是有利害的法器护身,二是有地位高崇的主人庇佑。同时决定了解决此类劫难有两种方法:一是将厉害的法器偷到手,二就是请出妖魔的主人。平顶山悟空选择的是第一种并且行动成功,另两次他仍然选择了第一种,但是行动失败。不论结果,悟空的选择都是为扫除前行障碍。

二、手段

孙悟空的机巧心思和七十二番变化是他的基本偷盗手段,是保证他偷窃行为成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他诸次偷窃行为的共同点。这里,笔者将由孙悟空的历次偷窃行为入手,深入分析其偷窃的具体施行手段。

(一)顺手牵羊

这类行为指的是孙悟空偷窃时巧遇天时地利,顺手牵羊偷窃成功。总共有两次此类行为,且都是偷吃,指的是偷吃金丹和人参果这两次。孙悟空醉酒后误入兜率宫,正好遇上兜率宫四无人迹。而五庄观,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简帖”,[5]应邀出门,只留下两个看家童子。而且孙悟空偷人参果时,两个童子正“与唐僧说话”,[5]无暇他顾。

(二)创造天时地利

不同于前面两种,偷窃成功基本上是因为时运当头。这里提到的偷窃行为,其成功皆离不开孙悟空的机智灵敏和变化神功。而且这类偷窃行为在具体施行手段上,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可以用“调虎离山”来形容,一类他采用了“美人计”,而最后一类属于“随机应变”。 1、调虎离山

偷吃蟠桃时,孙悟空是蟠桃园执事,他利用职权之便,以一句“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5]支走了一应随从。而偷吃御酒时,他假传圣旨,说“玉帝因老孙筋斗云疾,着老孙五路邀请列位”,[5]将赴会的赤脚大仙骗至了他方。这之后他摇身一变,“变做赤脚大仙模样,前奔瑶池”。[5]到得瑶池后,他“弄个神通,把毫毛拔下几根……即变做几个瞌睡虫”,[5]迷昏了造酒仙官等人。在车迟国偷吃供养时,孙悟空故技重施,他“念个咒语,往巽地上吸一口气,呼的吹去,便是一阵狂风”,[5]众道士因此“心惊胆战”,结束了禳星仪式。

2、美人计

美人计,即是利用美色迷惑妖魔,使其降低防御心。这里指的是朱紫国的偷宝行为。金毛犼的紫金铃收藏甚严,“他那肯放下,只是带在腰间,行住坐卧,再不离身”。[5]为了偷得此宝,孙悟空教金圣宫“把那烦恼忧愁,都且权解,使出个风流喜悦之容,与他叙个夫妻之情,教他把金铃儿与你收贮。待我取便偷了”。[5]金毛犼果然上当,把紫金铃交给了金圣宫娘娘。

3、“随机应变”

这类偷窃行为,指的是孙悟空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形容,蒙混过关。在平顶山,他变成了妖怪的手下倚海龙,侍立在两位魔王一旁,趁机接过真葫芦,“……拔根毫毛变个假葫芦,一样无二,捧在手中”。[5]在金兜山,他先是变作“麻苍蝇儿”入洞,入洞后即趁机“落于小妖丛里,又变做一个獾头精,慢慢的演近台边”,[5]借此查找宝贝所在。在小雷音,孙悟空偷衣钵时正值夜深人静,他“轻挪慢步,走入里面,……一层层门户甚紧……窗牗皆关,欲要下去,又恐怕窗棂儿响……摇身一变,变做一个仙鼠,俗名蝙蝠”,[5]以此越门过户找寻衣钵。

《西游记》一书,孙悟空是最受欢迎的角色。他出生在花果山,曾经长期生活在一种彻底自由的状态。对于初出花果山的他来说,树上结的果子,“空中过鸟也该有分”(第二十四回)。所以,在他眼中,吃蟠桃、人参并非偷窃,而是一种自然天性。搅乱蟠桃宴,则是因为进入天宫后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但是天宫社会有其严格的秩序规范,“孙悟空的所为既然触犯了游戏规则,就要受到惩罚”。他因此被拘禁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彻底失去自由。所幸,重获自由的孙悟空并没有改变多少:他仍然桀骜不驯,不时借机调侃仙佛;面对困难时,他仍然自信自己可以一力解决。但那个曾经无所顾忌的孙悟空却又切实的变了:偷吃人参果时他懂得了“知止足”(第二十四回);面对神仙菩萨时学会了妥协,放过了众多仙之一派的妖魔。说到底孙悟空是变得收敛了,懂得了这个社会的行为规则。这就好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经受过生活的挫折后不得不接受大人的世界。孙悟空正是如此,他变成了有着猴子外貌的“人”,懂得了依“法”行事。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72-27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神魔小说(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9-170.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一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33.

[4]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69.

[5](明)吴承恩.西游记?图文本(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基于C语言的LED显示屏节目编辑软件编程及串口... 下一篇:《儿子与情人》中的母子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