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2-09-07 10:03:35

基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等方式,对农业实现企业化运作,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的一种产业体系。农业产业转型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同时,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对改善农业弱质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途径。但据调查,目前该县所处的中部地区金融支持农业面临严峻的资本形成不足、发展资金短缺等困境,对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关键词】金融 农业产业转型

一、绛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绛县地处运城市东北端,海拔落差较大,耕地面积有限,农业条件相对较差。但复杂的地形地貌,也形成绛县独特的小气候和发展林果、畜牧及无公害农业的优势。1986年该县被列为全国七大山楂生产基地县之一。大樱桃是绛县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的产物。根据绛县实际,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农业发展定位在“特色”上,形成了以山楂、大樱桃为主的林果业、以梅花鹿、牛为主的畜牧业和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绛县农业产业转型的特点

(一)依靠科技支撑 提升发展水平

该县是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与中国农科院各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与其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基本做到了一项主要技术依托一个权威专家,一个特色产业、一个龙头企业都有一个科研单位作支撑。如山楂、大樱桃等林果产业依托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皂荚产业依托中国林科院等。通过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如在大樱桃产业发展上,成立了由郑州果树所专家任会长的协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签订合同,分户管理,市场化运作,风险自担,并有几名专家常年驻绛进行指导,使该产业由700亩迅速发展到10500亩,已挂果树收入达万元以上,高的达3万余元。

(二)加强品牌农业建设 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

在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和标准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面积达25万亩,涉及粮、果、菜三大类10个品种,维之王、金甲等企业11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山楂系列制品、牛肉系列制品在国际国内展示展销会上多次争夺金银奖,获“名优产品”、“最受欢迎产品”称号。同时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全县先形成了史村樱桃、韩庄草莓、柴堡药材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情况

从调查情况来看,绛县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力度相当小,根本无法积极推动绛县农业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绛县支行从2012年12月份发放惠农贷款仅1320万元,支持农户312户。主要是对山楂园扩建、牛存栏、生猪存栏的壮大、优质药材种植面积扩大的贷款投放。农行信贷负责人表示:虽然农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在股改后,农行在对县域农业产业转型这一方面的资金支持还没有到位,主要受农村信用环境不良的影响,发放的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就有一些农户拖欠贷款利息,难以追回。所以,农行就放慢了发放惠农贷款的脚步。

二是绛县农村信用社作为对该县农业产业转型提供信贷支持的主力,止2012年12月末共发放支农贷款6000万元,全部为短期贷款6000万元。具体为支持山楂农户97户,贷款1247万元;支持樱桃农户85户,贷款1543万元;支持养牛农户75户,贷款788万元;养猪农户86户,贷款883万元;支持中药材农户47户,贷款563万元;支持种苗木农户120户,贷款976万元等。虽然农信社对农户扶持力度不算小,但仅仅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对农户长远发展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足。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适应农业产业转型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邮政储蓄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农业产业转型资金的需要不断扩大;二是农村贷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龙头企业贷款问题较为严重;三是金融市场的城乡分割和相对严重的农村金融抑制,使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不断提高;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据调查,农村信用社曾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过票据质押,但由于手续繁琐,加上农信社的票据不被其他金融机构认可,此项金融品种就此停止了,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多样性。

(二)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特点和信贷利益及贷款期限之间不适应,造成信贷资金难以进入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在产业化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必然在产业经营初始阶段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同时,金融机构在信贷经营上大多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而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一般周期较长,二者时间的不一致将导致产业经营生产发展不协调、不同步,使金融机构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不积极。

(三)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信贷额度和期限已不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金融机构对农户的生产性资金供给以小额农贷为主,通常做法是由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评级核对贷后,分四级发放贷款,从500元至3万元/户不等。而目前农业产业化规模种养的大额资金需求一般都超过3万元,由于授信额度的限制,这些资金需求往往难以从信用社得到满足。

(四)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省级联社加大对县联社的调控力度,一是对县联社的贷款审批权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二是经营、分配、资产处置权力控制严格,县联社自主经营权受到影响,不能灵活高效使用自有资金,难以对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造成灵活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削弱。另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处在改革后整理过程中,如中国农业银行绛县支行刚股改完成,在贷款权限的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不健全,同时它们对国有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等为主体的贷款比较偏好,这样主观上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从目前农业产业转型中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据调查,我县信用社推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用等级申请一定额度的资金,而农户的信用评级需信贷员亲自下基层调查,得耗费大量资源,加上信用评级更新难度较大。所以到目前此项信用评级基本是有名无实,不利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和农信社风险控制。

五、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保险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动,建立相关工作联系机制。二是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有条件的话可对参加种养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对经办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保险机构适当减免所得税,对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再保险。三是构建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只有将农业产业转型的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产业化发展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金融机构为这些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提高它们给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二)健全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一是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首先,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各类资本有序流入农村金融市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组建村镇和贷款公司,多渠道解决农村信贷资金需要。其次将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于支持农业产业转型的政策性信贷金融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二是整合信贷资源配置渠道,建立农业产业区建设和大项目银团贷款制度。对有发展前景的农业产业调整项目,在经过认真评估论证、审查的基础上,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大的,应采取由一家银行牵头,几家银行参与的银团贷款方式,确保足额扶持。三是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农业产业转型的制度。为减少农村资金流失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的负面影响,可规定凡在县城及以下设立网点的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在农业经济项目上。

(三)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一是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信贷流程再造,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二是在制订信用评级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合农户和中小企业经济特点,反映其风险特点的授信评级标准。三是在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应围绕县域经济以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为主的特征,创新信贷产品,开发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联保贷款、大联保体贷款等创新产品和服务。

(四)建立完善多层次的风险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县域经济主体信用不足的问题

一是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出场运行”的模式,建立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推动实行企业“联保”模式,几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组成联保小组,小组成员相互监督、互相制约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引导发展主要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二是积极扩大新余经济可用的金融资源。三是简化现有抵押担保登记和公证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收费标准,为建立快速、方便、有效的融资担保机制创造条件。

上一篇: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 下一篇:石油化工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