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32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7 07:32:36

缺血性结肠炎32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3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往往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腹痛后便血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病变主要见于左半结肠,一般呈节段性分布,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中老年人,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可能,需及时行结肠镜检查,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误诊。

【关键词】缺血性肠炎;结肠镜检查;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229-02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某一段结肠的血液供应不足或是回流受阻而引起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而使肠道壁的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变[1],是导致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伴有相关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因临床症状非特异性,早期容易误诊,虽然多数患者治疗预后良好,但有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现对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10月的32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11月~2010年10月经临床、结肠镜或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5~80 岁。

1.2 基础疾病

本组有20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10例,冠心病8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5例,既往腹部手术史4例。9例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

1.3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其中30例为急性起病,2例为隐匿起病。多数患者于发病72h内就诊,主要症状为:腹痛30例,疼痛部位主要以左下腹或下腹部为主,其次为全腹痛、脐周痛。绝大多数为左下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或钝痛,少数表现为严重的阵发性腹部绞痛,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症状,体温达38.0℃。便血29例,其中大多数为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多时可出现血块,其中2例患者便血量少,仅表现为淡红色血迹。腹泻8例,便血期间往往伴有腹泻,表现解稀便,日解大便4-5次,有里急后重情况。其中1例因便血量多早期即出现失血性休克而进行抢救。腹部体征:20例患者腹部软,10例患者出现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

1.4 内镜检查

28例患者在入院后经治疗病情得到控制24~72h内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其中病变在降结肠10例,乙状结肠8例,降乙结肠同时受累12例,横结肠5例,升结肠2 例,直肠乙状结肠同时受累1例。本组病例按Marston 缺血性结肠炎分型[2]:一过性20例,病变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浅溃疡形成,粘膜质地脆,易出血,病变处与正常粘膜界限清楚。狭窄型8例,镜下病变部位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同时伴有粘膜增厚,结肠呈管状狭窄,蠕动消失。本次病例中未发现坏疽型。

2.治疗及转归

1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史,入院早期出现失血性休克,经抢救后转入ICU治疗,后因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31例患者给予饮食控制、补液、抗炎、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或前列地尔等扩血管药物治疗,经8~10天治疗后29例症状全部消失,其中2例狭窄型的治疗效果欠佳,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在治疗4~8周后复查结肠镜取病变黏膜活检病理检查,20例内镜下黏膜已基本正常,9例表现为黏膜轻度水肿,点状糜烂,2例狭窄型的狭窄程度较入院时明显好转。活检病理检查11例仍提示慢性炎症病变。

3.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某一段结肠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结肠缺血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3],这类人群往往合并有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根据程度将其分为3型: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临床上以一过型多见,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中坏疽型起病凶险,疾病进展迅速,可出现休克、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炎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其原因与结肠的动脉供血有关。结肠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左半结肠。脾曲的血供为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此处吻合支较少,是结肠血供的薄弱点;乙状结肠最下部与直肠上动脉之间没有边缘动脉连接,成为结肠血供的另一个薄弱点。故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是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4]。

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手段,镜下常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膜下出血、黏膜坏死糜烂、甚至浅表溃疡形成。有的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环形狭窄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病理切片中除炎性细胞浸润外,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此为本病特征,也是与其它肠病鉴别的关键。但结肠的病变多为一过性,黏膜下出血等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中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疾病者,如突发腹痛、便血等症状,临床上需考虑缺血性结肠炎。因肠镜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疾病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建议早期行肠镜检查。尽管大多数缺血性结肠炎经内科治疗可以缓解,但仍有少数病例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临床工作中需引起重视,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Boley SJ,Schwartz S, Lash J,et al. Reversible vascular occlusion of thecolon[J].Surg Gynecol Obstet, 1963,116:53-60.

[2]Marston A,Pheils MT,Thomas ML,et al.Ischaemic colitis〔J〕.Gut,1966;7(1):115.

[3]卢向东,张志广.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01.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29 (10):826-829.

[4]项平,保志军,徐富星.缺血性肠炎内镜及临床特点[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6):347.

上一篇: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与... 下一篇:免疫印迹技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型诊断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