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时间:2022-09-07 07:19:35

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摘 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质量、社会声誉,还事关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大问题。学校德育应以班级作为主要阵地,教学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相结合,重视学生本位,素质培养,人格成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困境;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0 前言

2011年9月,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热点内容,教育部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即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质量,社会声誉,还事关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大问题。而在学校中,班级是学校教育与行政的最基层单位,师生互动与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辅导员则是学生频繁接触的基层教育者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教育辅导主体。欲实现教育目标,实施教学改革,班级与辅导员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以班级作为主要阵地,教学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相结合,重视学生本位,素质培养,人格成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1 认知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1)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的失败。1978年,整个中国报纸、杂志、电台都在报导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开班,其中宁铂、谢彦波、干政作为首批入学的“神童”备受瞩目。当然,这些“神童”确实有过人之处,据当时报道:宁铂两岁半会背30多首诗词,3岁会做10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4岁学会400多汉字,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会下围棋和熟读《水浒传》,11岁时宁铂就和时年12岁的干政,11岁的谢彦波一起进入科大少年大学班学习,成为“天之骄子”。人们相信这些少年英才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可结果如何呢?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是之后与社会格格不入,于2002年出家为僧了。谢彦波提前一年本科毕业,15岁读硕,18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曾获诺贝尔奖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读博;干政后来也去了普林斯顿读博,结果谢彦波,干政却都因为无法与导师相处而终止了学业,前者泯然众人,后者更因精神疾病问题至今困守家中。[1]

(2)无独有偶,2000年天资聪颖的魏永康年仅17岁就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在学习上魏永康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但是生活上极不合群,不懂得尊重人,去导师家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去摆弄导师的电脑,大冬天经常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生活自理能力极差。2003年,中科院无奈地终止了魏永康的学业,现肆业在家。[2]

2 思考

人文困境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不乏象宁铂、谢彦波、魏永康这样学业优秀却陷入人文困境的例子。对照分析这些“神童”“天才”失败的人生之路,便可得知人文素质缺失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

我把大学生的人文困境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缺乏人生支柱

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加上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进入,腐朽思想,文化垃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侵蚀年轻人的心理。大学生思想正处于由不正熟走向成熟的思想活跃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易受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影响。受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言必称“个性”,以一己私利作为处世出发点和归宿,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能以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

(2)重理轻文,缺乏创新意识,人文素质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知识价值观易受错误的社会观念影响(重理轻文)出现偏差,重物质之用,轻精神之用;重即时之用,轻未来之用;重显性之用,轻隐性之用,结果造成所学知识零散、肤浅、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应用于实践。更严重地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知识无用论”“上大学就是混文凭”的想法,生活懒散,学习动力不足,把学习当成课业负担,无法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形成。

(3)难以实现角色转换,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要面临“学校人”向“社会人”角色转换,环境变化,社会转型,体制更替,就业竞争压力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迷茫、颓势的心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学生)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人文教育,忽略对健全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部分大学生缺乏爱心,缺乏自制力,缺乏意志力,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做事。稍有挫败便失去自信,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3 探讨与结论

3.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则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陶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想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3]

上一篇:浅析注册入学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管理 下一篇:体育专业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