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读起来

时间:2022-09-07 07:18:17

让语文课读起来

摘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运用图画、迁移体验、配乐表演等激发学生朗读的浓浓兴趣,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朗读 小学 语文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学生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一直以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的训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会学的学风,做到以情导知,知而生情,知情相促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示范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立足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读书。教给学生基本的朗读方法。朗读时,姿势要站稳,两脚靠拢,两手持书,头部和身体要正直,不要左右摆动。书和眼睛要有适当的距离,视线不要离开书本。读书声音要响亮清楚,吐字要清晰正确、通顺连贯、富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要自然,要抑扬顿挫,要表现自然的感情和趣味。文章是有情感的,快乐、喜悦的,声音就要清新悠扬、高亢的声调;希望、激励的部分就要用阶升法,一句比一句强,一句比一句紧密;悲壮、哀痛的部分就要用低沉缓慢,快速高亢,交替运用等。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方法的同时,要反复训练,不断示范,持之以恒。让学生彻底改掉不良的朗读习惯。

备课要备“读”,备指导“读”的方法,对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和难读的长句,教师要范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朗读的语气。在讲课上不离“读”,讲课要讲阅读的重点、难点,用“讲”给“读”开路,在讲中教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读、渗透读,时刻不忘“读”,同时,要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朗读演讲比赛、小记者采访、学做讲解员等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的朗读方法与技巧,又能激发学生加强朗读的自信心和动力。我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地给他们买了个话筒,每天在晨读时间用三五分钟,让一个学生进行朗读。内容有读课文、背古诗、讲故事等,每周评选一名优秀的“晨读播音员”,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朗读积极性。特别对学生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朗读之前,有意对其进行辅导、训练、鼓励、支持,使他们提高了“竞争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且在每周的评比中,有意识倾斜,使他们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运用图画,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或者借助电教手段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教学效果。

《东方之珠》授课前,我通过网络下载了几幅香港夜景的图片。当一幅幅被五颜六色,银光闪烁的霓虹灯映照下的香港夜景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都看呆了。我立即拿起课本结合录像进行范读。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感应,把文字蕴含的感情朗读得淋漓尽致,这一课就在读书声中愉快地结束了。在《爱如茉莉》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收集了许多关于母爱的图片,看着这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孩子们深深地被打动了,纷纷感恩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带着浓浓地情意,孩子们读得特别深情,特别感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迁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

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必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他们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间稍低,后一个稍高,如此方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句子未出示时,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的情景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屋外正在下雪,你会怎么样?”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达到了感情朗读的效果。

四、配上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浪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于大海中,我录制了一段海浪的录像。在声声悦耳的海浪声中,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着,想象着自己就是一朵浪花娃娃欢快地投向大海妈妈的怀抱。又如《墨梅》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五、创设情境,有情感地朗读

陈望道先生曾说过:“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其中“态势语”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言。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人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表演朗读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分别戴上小鸡、小鸭、小马、小狗的头饰进行表演。孩子们兴致勃勃,拿着我精心雕刻的小动物的脚,在我布置的“雪地”上开心地“画”。孩子们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整节课就在“小画家”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我让学生表演狼扑向小羊,孩子们高兴极了,想象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时而愤怒,时而怜悯,极富感彩。有的学生还想出猎人想救小羊,狡猾的狼扑向猎枪使猎人误伤小羊的结果。在表演中学生相互合作,既领悟了课文的寓意,又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没有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遗憾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能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及语言感受能力。

上一篇:动起来,快乐学英语 下一篇:连接生活,注重互动,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