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满分作文的边上

时间:2022-09-07 07:10:59

写在满分作文的边上

2012年江苏高考,我县高三学生李文君的作文被评为满分作文,得到了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导骆冬青教授的高度赞赏。全文如下:

忧与爱

老王蹲在墙角,两手对插在袖筒,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那儿又吐出来,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而老王进城一年多了,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

“噫,种两垄豆角哪!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叹了口气。

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只好当破烂扔了,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

那块地,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

他抛弃了它们,他被逼无奈。

始终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是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失了根的农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抚自己的,还好,还有一把锄头。

“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好了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他稍一迟疑地也就答应了。

因为他肩扛锄头时,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润起来。

最近,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骆冬青教授的点评是这样的:

一篇堪称惊警的短小说。娓娓道来而内含的忧思反而更加凸显。作者善于细节勾勒,于细节中灌注情致,蕴含深思;全文亦自细故入手,小小锄头中承载着对于农业文明远逝情境的阔大思虑。由于落实到了农民的感觉之中,文章中呈现的田园“荒芜”之忧才尤为牵动情思。

其实,这篇作文不过是李文君同学在平时作文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下边就是她的初作。

重拾锄头/李文君

老王蹲在墙根,两手对插在袖筒里,百无聊赖地看看天,又看看地,习惯性地朝手心啐了一口,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小区这两天又在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的公寓楼后,挖掘机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这儿咬一口,又在那里吐出来。一捆捆的长青植物规规矩矩地躺在路边,就像是等着上台的龙套演员。

“堆了这么点儿土就硬说是山,假山也不能这么假吧!”虽然已经进城一年多了,老王还是不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一见到大片大片的草坪,他就忍不住摩拳擦掌,唏嘘不已:“噫!这么好的地,种上庄稼该多好!”

老王以前可是个种田好手,只是因为摊上拆迁,才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住进高楼。那些平板车啦、铁锹啦、耙子啦没地方放,只能送人的送人,卖破烂的卖破烂。唯有一把心爱的锄头老王实在不舍得扔,就带进城来。可是城里也没有田给他种,他只好把锄头收进了车库。

离开了锄头的老王就像荒废了的耕地,只有被寂寞逼疯了的野草在拼命地生长。

小区里戴眼镜的老头老太们还真不少,每天早晨都浩浩荡荡摆开阵势在门口晨练。老王看不惯他们甩胳膊扭屁股的样子,所以从来没有加入过他们,当然也没有人邀请过他。

忽然有一天,邻居老孙一大早就敲响了老王的门。“王师傅,有个事儿您可一定要帮忙啊,您在这方面可是行家!”

原来现在城里开始流行一种“锄头健身操”,小区的老头老太们离开土地时间已久,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老王。老王矜持地整了整衣襟,很低调地说了句“我试试吧”,低头进了车库。

第二天,人们看到老王威风凛凛地站在一大群扛着锄头排列整齐的老头老太们面前,一边做着示范动作,一边字正腔圆地喊着口令:“举——前——落——收——”

老王教得认真,老头老太们学得也认真,大家很快都进入了状态。不知不觉的,城市里的这块水泥地上竟然重现了若干年前田野里集体劳动的场面。

毕竟锄头放下太久了,虽然不是真的刨地,一会儿的功夫,老王也出了一身汗。他放下锄头,用袖口擦了把汗。朝手心啐了口唾沫,又抡起了锄头。老头老太们也纷纷啐着唾沫,继续做“锄头健身操”。

重拾锄头,老王忽然觉得脚下的水泥地有了泥土的清香,心里的那块旱地也像迎来杏花春雨般的滋润起来。他隐隐约约地想,或许到了秋天,这里也能收获些什么吧!

李文君同学将《重拾锄头》较好的在高考作文中移植,获得满分的好成绩。她的成功或许只是个案,但是也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作文要写第二遍

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般每道作文题只写一遍,老师讲评完之后又开始写下一篇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每一篇作文都没写好,没有成就感。老师的讲评因为没能派上用场,也全都白费了心血。

在作文训练中一般要求学生每篇作文至少写两遍,直到写得自己满意老师也满意为止。比如这篇作文事实上李文君同学已经写过三遍,算上高考时写的那一遍已经是第四遍了。开始的时候,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半命题作文《重拾……》,李文君同学写的是《重拾锄头》,写一个农村的老人,随儿子进了城,看到原本该种庄稼的土地都被闲置被占用,自己又因为离开了土地觉得无聊,所以非常苦闷。后来城里突然开始流行“锄头健身操”,就是挥动锄头来锻炼身体。老人通过这样的健身操,重拾锄头,又找回了昔日的感觉。

李文君同学写的第一遍作文并没有“锄头健身操”这个情节,只写老人在城市的各种不适应,对农村的各种想念。当时老师跟她说,虽然你的作文看不出什么缺点,但是也没有优点,情节有点空洞,有点俗套,必须找到一个独特的有个性的情节来。结果她写的第二遍作文里就出现了“锄头健身操”这个情节,老师告诉她有了这个情节,这篇作文就算成功了。老师打算把她的这篇作文作为范文,于是又和她进一步推敲这篇文章,丰富了一些细节,比如老人因为珍惜土地,看到城里的草坪就想到这些草要是庄稼该多好,还有挥动锄头之前往手里吐口唾沫这样一些细节。根据商量的结果,李文君同学又把这篇作文写了第三遍。

正是有了把同一篇文章写了三遍的经历,李文君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烂熟于心,对故事情节每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胸有成竹,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改造,贴切地把“忧与爱”的主旨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去,得到了骆冬青教授“堪称惊警的短小说”这一高度评价,成为网上公布的为数不多的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之一。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可以尝试每个作文题写两遍的做法,第一遍训练的时候只公布作文题,不作任何提示,限时完成,以此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能力;第二遍训练之前老师就第一次作文中暴露出来的审题、立意等问题进行详细评讲和提示,再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修改旧作或者重写新作。争取每次作文都能让学生写出一篇最满意的文章来。

二.作文指导要重视个性化

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所有的作文指导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审题方法、立意方向、构思途径、选材技巧统统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不管这些学生能否掌握,是否感兴趣;评讲的时候也只能就学生作文训练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无论坐在下面的同学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使在作文评语中有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但是一来批改的时间有限,无法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盘托出,另一方面因为不是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自己提供的这些建议也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致使这些评语不能收到实效。

面对面的批改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当然,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根本无法做到对所有同学的面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分批次地进行面批,还可以把存在同样问题的几个同学叫到一起,以一个同学的作文为例,进行小范围的集中面批,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李文君同学平时就喜欢写作,经常跟老师讨论一些写作上的问题,所以老师对李文君同学作文的批改基本上都是面对面的批改。老师在指出她作文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听取她的解释,根据她的解释再确定最佳的修改方案。

三.要注重突出学生的特长

李文君同学进入高三的时候,老师发现她的议论文写得不够好,尤其是论证过程,缺乏层次性,但是选用的事例却写得很生动。老师认识到她擅长编故事,就有意识地培养她编故事的能力,同时也逐步提高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防高考时指定议论文文体。

根据她的特长,老师在面对面批改她的作文的时候,特别注意指导她追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圆满,同时提醒她在点题扣题和详略问题上多加注意,使她写出的每一篇记叙文基本上都能成为其他同学的范文,极大地增强了她的信心,到后来也能写出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了。

李文君同学的成功也许只是个案,但是我想,如果老师能把上述做法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坚持下去,我想,下一个李文君或许会出现在你的弟子中!

司晓峰,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左晓光

上一篇:汗漫:大地上的游吟者 下一篇:中职政治教师如何做个称职的“麦田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