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差异成为课堂的动态资源

时间:2022-09-07 06:48:39

让差异成为课堂的动态资源

摘 要: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力,形成明显的智力差异。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开发教学资源。具体措施为:一是研究共性,分析个性。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教学需要,主动创设差异。三是巧妙利用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把它转为教学资源。

关键词:差异 课堂教学 动态资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与其消极观望,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差异看做是一笔财富,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要使差异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共性,分析个性。

个体差异的产生,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形式也表现在各个不同方面,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与教育教学联系更为密切的认知方面的差异,有思维特征、认知风格和智力水平。非认知方面的差异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态度等。

1.学习能力的差异

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智力倾向。当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他们的解题思路又是有差别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和发展自己的才能。

2.知识经验的差异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只有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义”。而且,学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经历着不同的经历,享受着不同的生活,他们的知识经验是有差异的。

3.感受体验的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思考、选择和体验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而受各种传媒信息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上。

4.思维方式的差异

学生在对待同一问题时,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倾向于借助形象思维分析问题,有的倾向于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思考,有的倾向于直觉思维。

二、课前唯运筹帷幄,课上方决胜千里

在研究学生差异的同时,还须把握学生与教材的联结点,对学生差异在教材解读中的反映做些预测,做好选用准备;还要根据学生差异和教学需要,主动创设差异。

1.目标多元化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效果的预设。由于学生自身智能强项与弱项不同,所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发展程度也必然不一样。这要求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有一定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层次类型学生的需要。例如《月光启蒙》,可设置以下几个具体目标:找出文中的生字难词,归纳主要内容(可由语言智能比较强的学生来完成);分析文中出现的意象,体味运用深意(可由空间智能比较强的学生来完成);评论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可由反省智能比较强的学生来完成)……最终要以实现学生的最佳发展为总教学目标。

2.过程多元化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包含着几对主要关系:教师一学生,教师一文本,学生一文本,学生一文本作者,学生一教材编者。以前的阅读教学实际上的阅读主体是老师。老师认真研读文本,再把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和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和文本真正接触的时间很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收老师对文本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新课标提出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实质上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智能,进行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努力施行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3.方法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诗情画意的九寨沟,可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的方式播放出来,有利于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纪录片《卢沟桥烽火》有利于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情境;一段优美的《二泉映月》使学生从听觉上受到触动;还可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进行情感熏陶;课本剧《将相和》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作品中的人物。总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起他们积极参与的愿望,使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肌体动觉智能等得到开发和提高,有利于每个学生多种智能的协调发展。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直挂云帆济沧海

瀑布因有落差而形成令人震撼的气势,风暴因有温差而形成摧枯拉朽的力量。那么,课堂也能因学生个体认知的“时间差”和“深浅落差”,形成学习探究的内驱力,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利用差异开展教学活动,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

1.活用差异巧生趣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学生的探究必然存在着兴趣高低、进度快慢和程度深浅的差异。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感兴趣、都能进行探究而又有一定深度的切入点,以此点燃探究的火焰,形成智力的挑战。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始终处在兴趣浓厚而又生动活泼的过程中,便能不断感受到竞争的激情、享受到发现的乐趣。

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幼儿时期就已对课文内容耳濡目染,容易产生阅读的倦怠感。如何点燃学生探究的火焰呢?我巧妙利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预设如下探究点:课文刻画了几个骗子?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最初感知到的两个骗子,到深层次地意识到大臣、皇帝也是骗子,最终达成共识: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自骗、百姓传骗——这是一个虚假的国度,举国上下因为自私而充斥着欺骗和谎言,作者勾勒出了一幅形形的“群骗图”。在这个虚假的国度里出现了一抹希望的曙光——天真无邪的小孩,勇于戳穿骗局。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性,便成了探究的内驱力,不断激励着、推动着学生去探究、顿悟和发现。

2.活用差异荡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沉闷的课堂就如一潭死水,是激不起思维的浪花的,只有跌宕起伏的课堂,才能引人入胜。课堂中,除了教师有意识地制造波澜外,学生因认知能力的差异而自然产生的“不同声音”(包括“异议”、“歧义”、甚至“戏言”等),也是生成波澜的契机。试想,为什么会存在“不同的声音”?这恰好说明此处潜藏着“冰山”,值得品味涵泳。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但不能无视甚至压抑这种“不同声音”,而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它来生成教学波澜,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曲径通幽”。

课文《药》中出现这样一段文字:“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墓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每每至此,学生会感觉到“把坟墓比作‘馒头’,很恶心”,其实,这就是学生认知的差异。

课堂上这样“横生的枝节”,有时正是生成教学波澜的时候。教师抓住契机进行点拨:“请注意前面的修饰语‘阔人家祝寿时候’,作者为什么不写成‘饭馆里的馒头’呢?”这一问便如“一石头激起千重浪”,学生便迅速进入情境涵义深思,讨论辨析,最终领悟到作者设喻的精妙:阔人家的馒头越多,穷人家的坟堆就越多;阔人家的财富是建立在穷人的白骨之上的。这不正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当然财富最终也会成为埋葬阔人的坟堆。

恰到好处地点拨,便能生成教学波澜,让学生更能品悟出文学大师语言的犀利,感受到作者入木三分的讽刺。

3.活用差异掀高潮

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必然有智慧的碰撞,而这种碰撞又必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在关键点故意制造疑云,“挑拨”起争鸣的战火。这样,在激烈的争鸣中促使学生细读课文、深入探究。随着论辩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了。由此看来,学生认知能力的“落差”,确实可以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势能”。

杨绛的散文《老王》中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眼:句中作者自称是“幸运者”,学生对此认识肯定有差异。而这一问题恰好是从深层次理解课文内涵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可以趁机“挑拨”,引发是“幸运者”还是“不幸者”的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的幸与不幸不能够仅仅以生活水准来衡量(何况杨绛的生活也确实困难),其实要从人生的命运的角度说,“我”和老王一样是“社会的不幸者”。老王的不幸就像他的瞎眼一样,是先天的“营养不良”;而“我”家的不幸,乃是后天的“社会恶病”所致。老王的不幸主要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而杨绛的不幸是备受迫害却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十年劫难,十年缄默,十年荒废,对于惜时如金、以写作为生命的杨绛来说,该是一场多么不幸的灾难!通过辩论,不但打破了灌输式的思想说教,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学的高潮,而且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本文的深刻内涵。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各异的生命个体。只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他们心中播进仰望天空的梦想,种下自信的种子,给予赏识与鼓励的阳光雨露,自信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教师要切实地把差异教学落到实处,给纷杂的语文教学实践注入一股活水。

上一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措施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