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知读”“善读”“乐读”

时间:2022-09-07 06:43:20

让学生“知读”“善读”“乐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兴趣的激发、教师的指导、课内外的结合及学校家庭的参与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梳理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进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及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方法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环节。有专家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内阅读量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虽然中小学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为什么在实行起来却举步维艰,这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有较强的功利性有关系,并没有真正地从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出发,应试的倾向性还较为明显。另外,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各种影视媒体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传统的文本阅读越来越被冷落。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外阅读现状表现为“四个缺少”:缺少时间,缺少合适的读物,缺少阅读的兴趣,缺少有效的指导。想要改变这种困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必须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及家长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有所改进。

一、激发兴趣,提倡自主,科学推荐

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寻求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可以首先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教师或家长可以结合自身阅读经历,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利用课外读物中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心得交流会、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想要阅读,才可以使阅读事半功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但是在多元文化充斥的当下,“开卷”并非都“有益”,所以推荐和选择课外读物要有科学的方法。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学段、性别、性格及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来选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外读物。

二、加强指导的实效性,重在习惯的养成

在中小学课外阅读中,教师的指导、监督、评价应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课外阅读的指导方面,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该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帮助学生自动地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第二,对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熟知内容,不仅如此,还应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对书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只局限在一知半解。第三,教师应注意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把作品中的有益信息吸收进来,达到阅读的目的。第四,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应进行适当的“约束”,这个约束是指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监控,这不仅能保证阅读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逐步的由他人监督强制,变为自身“强制”,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才能成自然。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明确,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为了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阅读的过程实则为学生与文本、生活之间的对话,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原有的认识偏见,生成新视野,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但是,因为心理及年龄特征,中小学生很难整理出完整的阅读体验,只有片段的、零散的感受,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下“思维的火花”,把一切的思考、体会、感想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与同学切磋交流,让老师及时评点,可以使学生不仅体会发现的快乐,更能通过积累提高阅读的质量。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同时,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的学习。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拓展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课内阅读所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在适当的课外阅读中得到很好地丰富和补充,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师生普遍认同目前的考试往往是学什么反而不考什么,其实考察的是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对语文学科来说,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一个有效捷径,正确处理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可以使二者达到“双赢”。

当然,同上文所说,课外阅读不能只追求泛泛,也要熟读精思,由浅入深地进行指导,注重阅读过程的深化。不论阅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应融入学生自己的思考,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质疑、联想,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课内课外的“双赢”。

四、学校家庭齐动员,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对于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来说,采取家校合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家长和学校一起探讨,制定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使家长积极地投入进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这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形成了有效经验。以美国为例:当年克林顿政府在阅读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确保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末能独立有效地阅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动员了所有的资源――学校、图书馆、教会、大学、大学生、年长的公民,他们与老师、父母一起教孩子们阅读。阅读已经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美国的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书籍。只要是对身心有益的书籍,都积极鼓励孩子去阅读,绝不把自己认为有益的书籍强加给孩子。而且,美国家庭特别提倡“给孩子读书”,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分享和参与的乐趣,使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使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综上,课外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等几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相信不远的未来,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读”“善读”“乐读”。

作者简介:张蓬(1978-),女,文学硕士,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上一篇:任务型教学法的局限性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 下一篇:明清陶瓷书法装饰的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