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在现代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7 03:09:08

“书画同源”在现代国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合称的术语。可以看出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关键词:“书画同源”;国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35-02

在中国书画史上,“书画同源”的问题是书画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共同探索并为之努力研究的问题。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中国文人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基本一致,因而中国文人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这一现象发展到了宋元以后,文人画家对于笔墨的认识,相对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有更高的书法基础及文学理论基础,他们把书法、篆刻、文学意境等运用于绘画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并流传下来,发展至今自成体系。“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谁?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他还是一位书画理论家,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南宋院体绘画末流的积习,提出“古意”的学说,强调古代艺术传统对现世绘画创作的重要性。此外,他还特别注重绘画中用笔的书法趣味,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唐代张彦远关于“书画同源”的理论。他在一幅流传至今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对当时和后来文人画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是典型的文人画代表。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四僧”。

而到了近代又以吴昌硕最为突出,吴昌硕作为一代书画艺术大师,其于绘画之外,如诗文、书法、篆刻诸方面的造诣极深。尤其在书法方面更具有独到见解,而且成就突出。吴昌硕在绘画艺术上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将以“书法入画法”这一古老的命题完美的表现了出来,以书法之用笔融入于画法之中所形成的独特绘画风格成为其艺术成就的显著标志。“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法之法作画。”这句话是他生前经常对人说起的。吴昌硕的画用笔上十分讲究,线条均以中锋值落,圆劲古拙,具有明显的书法用笔特点。他在所作的一幅《葡萄图》上题诗云:“葡萄酿酒碧于烟,味苦如今不值钱。悟出草书藤一束,人间何处问张癫。”这些都是吴昌硕以书法入画的艺术主张的最好的注脚。文人画是综合型艺术,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这就是文人画所表达的,也是我们在中国画教学创作中要达到的。经历了文人画发展时期,中国画和书法就像两棵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连理树,它们相互缠绕、互相扶持,任何无视这一理论的都背离了中国画和书法的本质。了解这一本质后,在当代我们美院中国画的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创新”而弄不清本源,舍本求末,忽略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虽然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国外的美术教学体系的引进对中国画学院教育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画是生长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棵参天大树,以老树新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文化之巅,证明了它存在的必然和不可撼动性。“书画同源”也提醒了我们工具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很难再用毛笔写字,对材料方面有很强的陌生感,特别是对于刚进入中国画学习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提醒学生练习书法对于材料的掌握的重要性。书法是掌握国画材料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书法和绘画的工具是相同的。文人士大夫之所以能染指绘画,一部分就是他们对于工具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是文人画家多么厉害,而是他们对工具的把握比普通人要好,所以当他们染指绘画的时候就有了先天的优势。由于他们没有职业画家的技术,所以他们才逐渐把绘画从技术上向材料上过渡,并用写书法的手段来进行绘画,而这些在中国画的教学上是值得我们借鉴并深入研究的。因此,我们在中国画创作以及中国画的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并掌握工具以外,还要重视书法的学习。把书法的学习作为国画学习的基础,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文人画家就是把书法的结构、运笔运用到中国画之中,如:赵孟頫把唐人的古拙画法与文人之书写笔意相结合;吴镇受到赵孟頫“书画同源”理论的影响,他作字用画竹的笔法,相反,他的画竹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他娴熟的草书笔法,把书法中的点、划、撇、捺,运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书法入画”不能是简单的线条笔画之间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对书法精神的理解及吸纳,书法和绘画很有必要结合在一起,相互的学习、借鉴。所以在国画的教学中要注重这个问题,并结合到中国画教学中来,如此,中国书画的发展将大有希望。重建书法在中国美术教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国画未来的前程。书法或者说汉字最初是为了表意。象形字最好表意。绘画一段时间里也是为了表意,表达画家的创作意思。所以,绘画中表达画家的意图是重要的。怎样有效地学习和研究中国画,关键就在于抓住“笔墨”的运用,而练习书法就是练习怎样运用笔墨,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中国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笔墨”的训练和学习。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有了书法基础,再发展中国画的“笔墨”就能事半功倍。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在现代很多专家提出“以书入画”,认为青年画家们要重视书法因素在自己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有力指导。目前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漏,书法与中国画教学分开讲,没有联系性,中国画教学应该强调“书法入画”的问题。从古到今,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能屹立不倒,自成一派,是同“书画同源”理论的影响分不开的。参书法用于笔画法中,这是“书画同源”的思想体系。在中国画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多研习书法,多临摹名家作品,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多学习美术史论、画论、中国文学等理论知识,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以后进行更高一级的创作打下基础。

总之,中国画的学院教育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学习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发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坚守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书画同源”的理论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及理论基础,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对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中国画广博高深,“书画同源”是我们美术教学中探索中国画的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不断探索、研究中国画,把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任。

上一篇:双关语修辞格的应用 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意义及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