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农村建设

时间:2022-09-07 01:43:12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十的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对于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农民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农村绿色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农村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坚持以民为本,为生态农村建设提出了科学的规划,坚持走出一条适合生态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农村;科学规划

一、农村生态建设现状

农村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其产生的弊端也在日益的暴露出来。对于农村生态建设而言,我们既应该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在不断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的产业优势不明显

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是围绕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营内容,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以资源型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性,现代农业生产应该注重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提升产业发展的动力,以产量和效率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但是对于农村建设而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过渡和适应性。对于农村的产业内容应该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根据各个地区的特有状况进行逐一的调整,发挥地区发展的优势性,实现农村的产业优势性发展。

(二)农村生态机制不完善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总体发展状况而提出的目标,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以环境的透支来提升产业效应会阻碍农村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没有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依托,农村建设取得只能是短暂的效应。外来投资建厂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样造成的污染也是非常巨大的,人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农村缺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性引导,农村生态机制的缺失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和企业污染的排放毫无节制,没有采取环境治理的办法,没有承担起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三)农村产业创新力不足

生态农村建设不能将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的经济来源,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农村范围内,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态农村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认知,依旧是靠山吃山的状态,农村很多发展优势都都没有被挖掘出发。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村产业创新力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农民参与性不高,产业内容单一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农民和地方政府从观念上和行动上有所改变,以创新发展作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创新能力。

二、生态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课题,对于农村的建设需要考虑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长远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从生态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注重在保障机制和产业形势上进行创新和规范,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过程中,推动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一)调整生态产业结构

农村发展需要有丰富其产业内容,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在生态产业结构上作出重要的调整,注重发挥农业的优势性,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注重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一条龙式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地区式的经营模式形成多种产业内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逐步的形成农村的生产线。注重对于生态环保理念的渗透,节约和保护生态资源,尤其在污染的排放和垃圾的分类处理上应该实现科学有效,例如采用秸秆加工代替秸秆的焚烧,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注重定量,尽量避免对于农村土地、水等资源的污染。

(二)创设生态保障机制

在生态保障机制上应该注重对于企业的监督,尤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应该对投资企业进行检测,对于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排放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明确各个企业的生态责任,严惩污染超标排场的企业,让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和改善生产环境来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农村建设的细节问题,对于农村的整体村容村貌的建设也应该实现完善,加大投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垃圾的分类处理问题,让农民能够互相监督,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围绕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内容都够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村的发展应该重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利用地区的发展优势,让农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形成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获取身心享受的同时感受到农村的文化内容,实现对农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农家乐、采摘等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形式新颖同时能够促进农村产品的销售,生态农业旅游在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了农村的消费,有效的提升了农业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准确的把握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发挥地方的优势性,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挖掘农村生态建设的内在潜能,为农村的发展创设充分的环境。鼓励农民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科学的构想,大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农村建设始终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重要的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点,重视创设农村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氛围,实现生态农村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李波;李海鹏.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黄雨;张宏麟.农村生态文明创建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福清市周店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J].学理论.2013(11).

[3]张广裕.西北民族地区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11).

[4]王晓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莱州模式”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03).

上一篇:中小型危化品企业创建安全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