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蒙氏教育思想:真正的纪律源于自由的“工作”

时间:2022-09-06 11:52:28

解读蒙氏教育思想:真正的纪律源于自由的“工作”

一、传统教育中的纪律和自由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深信制定的规则或纪律是绝对正确和不容质疑的,常常能见到教师批评说教甚至惩罚幼儿的现象,这也表现出了教师作为“权威执法者”对幼儿的高控制性。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就是守纪律,就是好孩子,不违反教师制定的纪律便能获得“自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纪律好吗?对孩子的发展有意义何在?幼儿在遵守纪律的过程是主动自发的、还是被动被强迫的?

幼儿如果处处背着“纪律的包袱”,思维和性格就会受到压抑。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一次集体教学之后分组依次小便,当轮到“青蛙组”的小朋友时,老师突然去接电话。一段时间后教师回来发现该组小朋友都站在位子上一动不动,询问后才知道自己忘记批准他们去小便了,所以他们才一直等着。”诸如此类的纪律损害孩子发展的现象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二、蒙台梭利有关纪律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应该培养幼儿积极的、主动的纪律即自律。真正的纪律是积极、活动、内在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静止、外表和暂时的。纪律和自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一)纪律建立在自由基础上

蒙台梭利说:“纪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因为有了外部活动的自由,幼儿才能意识到他是自己的主人,他就会自动遵循某种活动规则,从而建立自控力或自律。这样,幼儿不需要靠外部规则约束就能积极调节行为。”由此可见,如果在幼儿活动前就强加一个外部的纪律去限制他,他就不能充分感受和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和缺点,就无法很好地克制自身的缺点以遵循合理的外部规则,建立自律。

(二)儿童的道德自由和认知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由包括“道德的自由”和“认知的自由”。“道德的自由”是防止幼儿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破坏秩序约束的自由。实际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给幼儿发展自身潜力的自由是不是还应该有个规则约束呢?”

尽管传统思想下的纪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但它着力于幼儿道德或者集体规则方面的教育是有一定益处的。无论从人性的善恶出发还是从个体的生物本能而言,幼儿身上存在“混乱的种子”,这种混乱是一种完全的无秩序,那些受过压抑和控制的幼儿更会表现出乱闹、乱打等过激行为。因此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是在“团体利益优先”的前提下的自由,而不扰乱秩序。在蒙台梭利幼儿园里有三种情况被禁止:一是干扰别人;另一种是粗野、不礼貌的行为,包括一些破坏、打骂行为和其他不文明的举止:第三就是拿别人的东西。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

(三)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于工作

幼儿可以避免一些混乱的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纪律(自律)。这需要“有准备的环境”吸引他们投入“认知活动”。这些活动被蒙台梭利称为“儿童的工作”。幼儿刚入蒙台梭利班级时可能处在混乱状态;但有准备的环境却能够吸引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选择后,他开始熟悉各种工作,对工作产生了稳定的兴趣和专注力;这时候工作的秩序感逐渐建立;同时他开始学着一边调节自己对玩具的操作,一边调节行为而不影响他人,这样自控力或自律便慢慢形成了,而形成自律习惯的幼儿能获得更大范围的自由,最后对他而言无所谓外部的纪律和行动的自由。

(四)教师帮助幼儿养成自律的习惯

幼儿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纪律即自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一旦建立自律的习惯就具有了自律的能力。这个过程中蒙台梭利教师扮演着以下角色:

首先,教师是“有准备环境”的提供者。蒙台梭利教育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为这是儿童工作的“硬件”,也是自律建立的“土壤”:其次,教师是心理安全感的创设者。要保证除被禁止行为外的其他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各种表现,无论什么行为和以什么方式来表现都要被允许,把限制幼儿活动的社会束缚尽量减到最少;第三,教师是建立自律习惯的督促者。在幼儿有了初步自律能力后,还要不断督促,严格要求,以建立稳固的自律习惯,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按照不同层次和阶段循序渐进。

三、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真正的纪律就是儿童的自律能力,这时的纪律和自由是融合的,而自律应该在自由的工作中培养。这一观点给予我们传统的幼儿自律教育以很大的启示――所谓自律就是自我约束以遵守纪律,也就是蒙氏所说的自控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呢?

(一)反思和重建班级规则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以“约束纪律”为主题的互动占所有互动行为的28.0%,仅次于位居第一的“指导活动”主题。幼儿园的规则或纪律可以用“内容具体,种类繁多,要求严格”来概括。的确如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常常会看到教师频繁的批评或纠正幼儿的行为,有些显然是无足轻重的问题,教师却有意地扩大其严重程度,把不成为规则的事情也列入规则中。如,当幼儿在户外跑动时会被大声呵斥,因为教师认为可能有摔倒的危险;幼儿吃饭时漏饭被责怪,甚至警告不让吃饭,是因为这是违规行为;当孩子对老师的游戏表现出无兴趣时,被认为是“不听话”并受到站墙角的“待遇”……

反思以上现象,其中有教师职业焦虑和情绪调节不当的原因,但更关键的原因是规则项目过多、过细。这样以来,一方面教师敏感于孩子的行为是否违规:另一方面,孩子的举止言行稍不注意就可能触犯“警戒线”。重建外部纪律的目的是排除扰乱活动秩序的混乱行为而给幼儿最大程度的自由。

(二)寻找幼儿“混乱”不能自律的原因,并进行个别指导

蒙台梭利的教育是从幼儿出发的教育,提倡个别化教育。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首先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不能自律,从幼儿自身找原因。比如有的小朋友去干扰其他小朋友时,并无什么目的,而是因为一方面没有吸引他的活动和玩具,无所事事,另一方面是缺乏自控能力;有的小朋友争抢和攻击别人有可能是家庭娇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家庭暴力在同伴间的上演。对于这些混乱行为,单单依靠外力纠正是不能根本解决的,教师既要以师爱从情感上关怀鼓励幼儿,又要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并给予个别指导,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培养自律能力。

(三)让幼儿自由地活动,成为自律的主人

以前,教师总是将条条框框教给幼儿,尤其是常规教育抓的很紧。表面上看,幼儿的纪律是暂时形成了,但不多久当教师盯得不紧时就会反复,这样不是真正的纪律氛围。蒙氏班的幼儿都在专心工作没空闲聊,教室非常安静,除了轻轻走动和搬运玩具外,别无其他。因此,建立自律要靠幼儿本身,成人的强制和唠叨是无济于事的。教师要给他们自由,允许他们交谈,按意愿挪动桌椅,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这样自由就成了活动的动力。所有的幼儿都认同必要的维护团体秩序的外部纪律,明确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知道怎样做他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才能快乐地活动。

(四)教师要控制情绪和言行,耐心等待自律的形成

在班级尚未形成真正纪律的氛围而无秩序时,教师要首先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不要喋喋不休地强调纪律和手忙脚乱地指导,以免影响幼儿的情绪。这是一个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同时对于幼儿侵犯他人,不小心伤了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进行制止和提供帮助。其次观察幼儿,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提供吸引他们的教育活动,并及时回应幼儿的求助,进行个别指导。而幼儿自由地做着喜欢的工作,大脑和双手不停地忙碌,自然没有了干扰别人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当班级的秩序逐渐稳定了,教师要做的只是局外的观察,及时补充材料,调换活动和适时地个别指导。

(五)把培养幼儿的自律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我们期望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活动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自律习惯,那么就要给幼儿提供在不同情境中练习自律的机会,或者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中渗透对自律的培养。比如,在盥洗,喝水,上下楼等过渡环节,提醒幼儿要排队,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礼貌待人和谦让的习惯:在午餐环节,让幼儿学习将餐具摆放整齐,餐后将餐具按顺序收放整齐;在集体教学环节,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讲话,按要求分类取放玩具等。

孩子们的纪律不应是教师通过约束、限制、说教外加给孩子的活动秩序,而应是通过孩子在有秩序的生活活动中自然培养出来的。这种已经融入进他们生活习惯的秩序感,使孩子们采育任何活动时都能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中自主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角色,而这种有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的自由也是我们老师顺利圆满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体育游戏教学对幼儿情感的培养 下一篇:家长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