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62例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06 11:47:58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62例临床效果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2007年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62例,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少数出现并发症,如角膜水肿、房水混浊、一过性高眼压等。经处理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此法疗效显著,适应证广泛,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31

随着眼科微创手术的兴起,小切口白内障也随之产生,且术后疗效显著。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指切口<6mm,包括超声乳化(3mm)、激光乳化(1mm)和非超声乳化手术,根据中国的国情,超声乳化尚不能在基层医院普及,所以,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就更有实用价值。2004~2007年我院采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62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04~2007年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62例62眼,男28例,女34例;年龄48~84岁,平均66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56例,并发性白内障6例,术前视力光感者18眼,指数/眼前21眼,0.1~0.2者23例,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胸透、心电图、血糖、血压、视力、眼压、光定位、色觉、B超、角膜曲率及人工晶体度数计算。

手术方法、常规麻醉、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12点位、角巩膜缘后2mm处行反眉状切开巩膜达1/2厚度,长约6mm,用隧道刀板层分离巩膜隧道至角膜缘内2mm透明角膜处,后用枪状刀穿刺进前房,注入黏弹剂行邮票式截囊或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1]。通过水分离使晶体皮质与囊膜分开,整个晶体可在囊袋内转动;通过水分层,可使晶体外周软核与核心硬核分开,使核心体积减小,便于核心通过小切口娩出。水分离和水分层可用平衡液来完成,最终使晶体核心完全分离并旋转到前房内。此时可将内切口扩大2mm,整个隧道呈内口宽、外口窄的漏斗形。注入黏弹剂于核心的前后,保护角膜内皮和后囊膜,用晶体圈套器进前房拖注核心,娩出核心,冲洗残余皮质。前房再注入黏弹剂,植入5.5mm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根据角膜缘切口水密情况可缝合1~2针,或者不缝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关闭结膜切口。

结 果

本组62例62眼,术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其中术后第1天眼视力0.3~0.8为55眼,视力1.0为4眼。指数/1m为3眼,角膜轻度内皮水肿为4眼,占6.4%。房水混浊一般术后3~7天好转,一过性高眼压4例用药后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瞳孔圆形59例59眼,占95.1%,术后前房形成良好,伤口1期愈合。

讨 论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晶状体在正常情况下是透明的,光线通过它及一些屈光间质到达视网膜,人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体。一旦晶状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混浊就会影响视网膜成像,使人看不清东西。也就是说,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就是白内障。

白内障分为先天性白内障和后天性白内障两大类。最常见的为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系晶状体退行性改变所致,双眼可先后或同时发病;由眼外伤导致的晶状体混浊称为外伤性白内障;另外糖尿病、眼内炎症、出血等疾病可导致并发性白内障。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临床上初期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固定性黑影、复视等。视力下降明显时甚至仅有光感。老年性白内障,从初起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月,长者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也有可能停止在某一个阶段不变。

白内障,尤其是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占致盲眼病的25%~50%。据统计,当今世界有1500万白内障致盲患者,而我国普查统计,有400万~500万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通过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恢复视力。

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是显微手术的重大成果,自1967年美国Kelman医生发明超声乳化仪并用于临床以来,经过众多眼科专家30多年不断改进、完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先进而成熟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及,我国自1992年开始引进并推广。进行手术时,在术眼角膜或巩膜的小切口处伸入超乳探头将浑浊的晶状体和皮质击碎为乳糜状后,借助抽吸灌注系统将乳糜状物吸出,同时保持前房充盈,然后植入人工晶体,使患者重见光明。超声乳化技术真正实现了切口小,无痛苦,手术时间短,不需住院,快速复明的理想手术。

本文所介绍的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白内障囊外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其突出优点是隧道自闭式切口,其力学原理是反眉形切口两端角的牵引力类似斜拉桥拉力。维持切口不开,内切口在眼内压的作用下呈活瓣自闭,操作时前房不塌陷,术中前房稳定,术后反应轻[2-3],切口不缝合可减少对角膜曲率影响,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理想。

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的兴起。大切口白内障手术逐渐被小切口手术所替代。超声乳化手术是小切口手术的代表,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不允许,大部分医院无力购买超声乳化设备,再者患者大多数为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不太适用超乳治疗。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不需要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损伤轻,疗效好,并发症少,恢复快,不受晶体核硬度影响,对超声乳化难完成的硬核也能顺利完成,因而适应证广泛,可达到与超乳手术相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玉平,编著.白内障手术实用手册.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3.

2 张效房,吕勇,马静,等.介绍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5):501.

3 徐国兴,胡建章,王婷婷,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体超微结构的研究及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3):94.

上一篇: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效果观察 下一篇:皮质类固醇性高眼压和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