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时间:2022-09-06 11:17:11

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

摘要: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暴露出中国中小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至使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24-02

始于2007年2月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国内消费,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通过向外输出美元而持续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劳务,同时,也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尤其突出,在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底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中国许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小企业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中小企业的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价格优势消失,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而倒闭的中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中小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

1.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布局分散,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偏低,品牌意识淡薄,大部分是“小而全”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许多中小企业是看别人赚钱就一哄而上,不能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存在着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品牌意识淡薄;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慢,产品技术结构落后,技术含量低。

2.核心能力薄弱。企业核心能力薄弱,生产专业化程度低,企业技术进步迟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仅依靠成本优势取得微薄利润。实践经验表明,过分依赖成本优势,生产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业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就证明了这一点。

3.人员素质低。企业人员素质较低,部门分割,本位主义严重,协同意识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力资本已成为生产中的第一资本。就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许多是在充满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不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人员封闭、财产封闭、经济运行状况封闭的管理状态,在企业初创阶段还有一定的优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又异常激烈时,这样的企业经营者素质和管理模式显然是难以胜任的。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1.大、中小企业将长期并存。从现实经济出发,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状态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根源,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1)产品差异性。无论在何种市场中,仅依靠大企业的垄断是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扩张的需要的,所以中小企业完全可通过产品的差异性形成自己的优势取得市场中的地位。(2)细分化市场。传统观念认为,在相同条件下,大企业的竞争能力往往要比中小企业强,在竞争中,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大企业一旦形成规模生产以后,可以充分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费用。例如,像汽车、电视机等商品,只能通过规模才能形成效益。因此,在汽车市场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竞争,竞争力必然大大减弱,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需要通过规模来取得效益,例如,在陶瓷制品市场中,并不是以规模来取胜,而是通过品种、质量、色泽、艺术性、便利性以及消费水平等要素来取得市场的。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细分化的市场中,大企业只能生产规格、品种、艺术性等相对单一的陶瓷制品,难以与中小企业抗争。

2.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经营领域。一般认为,可以将经济部门分为两类:即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集中型部门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而品种少,如钢铁、石化、电力、飞机、轮船、录像机、汽车、电视机等,适合大企业经营,中小企业即使存在,其市场占有率也很低,竞争优势很小或处于劣势。分散型部门包括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纺织品、副食品、家具、陶瓷等生产部门和大企业相关的金属模具、砖瓦等生产资料加工的零部件生产部门以及鲜活易腐品等销售波动剧烈的部门。分散部门更适合中小规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化学、新金属等研究开发型产业,通信机械、数控机械等精密机械产业,企业经营咨询等知识产业。

三、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路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定的时间。那么,如何才能化危为机,使中小企业快速站立起来,消除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1.改变过去靠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占优势的思维。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过去靠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思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积极拓展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

2.加强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加强技术创新,实施专业化生产,建立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实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以迅速集中、快速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地位。

3.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创新能力的主体,中小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企业核心技术的实现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激发人力资本效益增量来达到。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求国家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开发、培养建立一套有效的扶持、保护措施。

4.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当前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中国中小企业的国内外生存环境依然严峻,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扶持,否则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因此,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转危为机,实现其稳定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首先,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在财政和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进一步加大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

1.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中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地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

3.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中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中国工业化的推进。 因此,要根据中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可以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

5.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1)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中国的工业建设;(2)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3)带动中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中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4)使中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四、结论

危机是个契机,中小企业要想摆脱危机,走出困境,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外部生存环境外,中小企业的发展还需要用通盘考虑的眼光制定资源使用计划。只有结合其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分析,确立战略目标,明确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并思考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应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统一,中小企业才能走出困境。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危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1,(10).

[2]马晨,马乃云.中国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问题的研究[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3).

[3]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贷与二级市场[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责任编辑 王建国]

上一篇:通货膨胀下税收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下一篇: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