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舍”与“得”

时间:2022-09-06 11:03:18

语文课堂中的“舍”与“得”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减法思维”,放下教师的威严,舍得给予学生时间,去掉非语文的东西,给孩子们一个平等、开放、自主的机会,一段诚挚、自由的历程,让学生的语言在鼓励与期待中w扬,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让学生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生成。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有“舍”才能有“得”。

【关键词】语文课堂;取舍;润泽

新课改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各种新流派、新思潮、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它们像盛放的花朵点缀着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不分伯仲,异彩纷呈,大有“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加之那些纷至沓来的新思潮、新理念、新方式及林林总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令当今园丁们目不暇接。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他们只有迎头赶上,努力学习着、领悟着、实践着,使出浑身解数,让种种新的气息在课堂上尽力彰显着。渐渐地,唯烦恼是也,唯难以取舍是也,所以就显得有些冗长与花哨。

鲁迅先生面对舶来品时曾经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家的不一定是实用的,正确的不一定是需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同样要进行取舍,学会“减法思维”,去掉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有“舍”才能有“得”。

一、舍下的是威严,得到的是和谐

从古至今,教师就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直就以尊者、长者的身份自居,怀揣着“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想法。带着这样的心理,师者的眼中容不得学生的无礼、无规、顶撞、冒犯,希望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不越雷池半步。在威严的威逼下,学生们听话了,却也渐渐地“失话”了。因为学生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有些胆怯了、畏惧了,更失去了应有的自信与激情。

教育不是震慑,唯有用心方能走得更远,缔造和谐。所以教师要心怀热爱和信念,付出智慧与真情,对学生充满真诚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自由、愉悦、民主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1.放下威严,更多微笑

微笑,是沟通你我最好的方式;微笑,是化解矛盾最佳的药方。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就如缕缕阳光,温暖幼小的心灵;就如阵阵微风,吹拂羞涩的脸庞。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老师什么时候最美?”60%的学生写道:“老师微笑的时候最美。”是啊,微笑着就是美丽的。两嘴一咧,轻轻往上一翘,一个微笑便可完成,极其简单,何乐不为呢!不要吝啬你们的微笑:铃声响起,走到教室门口,站立着,面带微笑,扫视一周,多么明媚的时刻;有学生开小差了,停顿片刻,走到面前,四目以对时,微微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回答问题时语塞了,投以微笑,静静期待……微笑就是阳光,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2.放下威严,更多期待

课堂虽小,却可以折射出无数教育者个人的道德与修养。当一个学生完成了学业后,他可能会忘记老师教给他的知识,但他一定会清晰记得老师曾给他的一个善的行为,并将永远珍藏。期待和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传达着一种关爱,表达着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也许困惑时的一个期待,能够成就一个优秀的学生,也许失败时的一次期待,能够成就一个社会的人才。所以,多一份等待,多一份耐心,就能多给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

3.放下威严,更多鼓励

“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要掌握好一个尺度,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读得真精彩,都超过老师了”这类夸张的表扬、泛滥的赞美是要不得的,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长期以这种泛滥的语言充斥课堂只会麻木了孩子的心灵。真正有效的评价要找准时机,才能发挥激励性的功能,在课堂上产生神奇的效应,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回答,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

(1)评价内容是具体的。要切切实实指导学生的发展,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内容,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方式,也可针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评价时机是准确的。一为学生精彩作答时,激励性的评价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为更多学生指明方向;二为学生欲答而语塞时,此时的课堂评价能够促其豁然开朗;三为学生回答有误时,课堂评价可指点迷津。

(3)评价语言是巧妙的。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内容,评价的语言要客观公正,要能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如果学生回答时出现不畅,或有科学性错误,教师也要准确快速地做出判断,用巧妙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进行疏导和帮助。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生动而丰富的评价语言。有一次,一个学生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极了,其他学生更是羡慕不已。教师的评价语就应该是这样随机生成,信手拈来。当然,这样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更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砺而成。笔者认为只要肯“磨”,我们也可有这般“魔力”。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在孩子心中洒满阳光,播种希望。既然我们从事的是光明的事业,那就请在应有的法规法纪的约束下,放下所谓的威严,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自觉以平和的形象融入学生群体,走到学生心中。

二、舍下的是时间,得到的是智慧

课堂真正需要的是学生内心思维和情感都动起来,而非追求表面的“小手直举”、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是在课堂上不断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不断”说明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堂则是完善这一过程的舞台。有些老师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这一规律,不能容忍课堂的“冷场”与“静默”,如同带领一支“急行军”,为了目标全速前进,欠缺的是细细玩赏的过程,最终对文本只能是“囫囵吞枣”“雾里看花”。学生需要“静思默想、潜心思考”的过程。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揣摩,挖掘文本内蕴,深入内化,而后才能有序表达,发展心智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舍下时间,静静等待。

上一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模拟教学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