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10:25:50

浅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华莱士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方式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教育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而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无意中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断层,降低教学质量。其实,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机械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够很快地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确定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可归属于已有的哪些知识的延伸或扩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呢?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信息传递方向由单向转为多向,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综合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重视学法指导,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活泼而有趣,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课堂上讲到生石膏(CaSO4・2H2O)和熟石膏(2CaSO4・H2O)的时候,由于生石膏和熟石膏的化学式很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记忆:水多是生的,水少是熟的。这样的方式既生动又形象,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更妙的方法,如:一回生,二回熟,即可将其化学式的特征记下来。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经常改变教学方法,注重灵活性,那么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越来越灵活。

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实践表明,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多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比如:在第三册化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节《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的教学中,关于以铝屑为原料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我们可以先由学生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给几个学生代表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接着由全班同学对他们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评价(可以从原料的利用率、实验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出发),得出最佳方案。当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后,还应进一步讨论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与控制。我们可以就方案中氢氧化钠和硫酸的浓度与用量、实验如何操作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感知制备过程。当学生做完实验后,让学生从电解原理的角度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制备,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仪器和试剂,如电源、导线、铝棒、铜棒、氢氧化钠溶液、氨水。经过教师的引导,很多学生都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即:用铝棒作阳极、铜棒作阴极,电解氨水,即可得到Al(OH)3。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应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常言道:“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显然锻炼智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当是课堂渗透。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启发式教学,它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得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例如,在加热条件下,木炭与浓硫酸反应,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该反应的产物。笔者应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如下问题:

1.写出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产物有哪些?

3.先检验哪一种产物?其余产物如何检验?

4.用什么试剂?

5.有什么现象?

6.检验产物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这样经过一步一步地启发,并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很快就得出正确的方案,即:先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再连续用三个洗气瓶(第一个冼气瓶装品红溶液,第二个洗气瓶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第三个洗气瓶装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至于检验产物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在教师的分析和帮助下,学生就会知道是不能调换的。因为产物中有水,若先检验其他气体产物就会带出水蒸气,因此必须先检验水。又由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相似,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均变浑浊,所以应先检验二氧化硫并将其除掉,再检验二氧化碳,这个先后顺序也是不能调换的。这样经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四、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获得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实践证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笔者在高三复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归纳获得氯气的途径。

途径一: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

途径二:氯化钠固体、浓硫酸和二氧化锰共热;

途径三:浓盐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共热;

途径四:电解氯化铜溶液;

途径五:电解盐酸;

途径六: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钠;

途径七;浓盐酸与氯酸钾溶液共热;

途径八: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铝;

然后设置一个情境:如你要获得一些氯气进行性质研究,你将选用什么装置进行制取,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借助实验筛选出合理的途径。首先,途径八很容易被排除,因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电解没有氯气生成,而途径四、途径五、途径六理论上可以得到氯气,但由于装置比较复杂,而且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实验室也没有电解装置,因此,我们只能选择的是途径一、途径二、途径三和途径七。最后,让学生对所选途径的原理进一步优化,按相应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总之,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龙柒主编.世界上最伟大的50种思维方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上接第28页)

x1+x2=2k2-2kk2-2=2×1,k=2,

代入消y后的方程,计算得Δ<0,满足题中条件的直线m不存在.

突破策略:特例引路,猜想证明

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通常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

题型4 探索方法、规律

基本特征:需要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或被指定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难度较高的构造法即属此型.

【例4】

(上海)如图3,正方体OABC-O′A′B′C′

棱长为a,E、F分别是棱AB、BC上的动点,且AE=BF.

(1)求证:A′FC′E;

(2)当三棱锥B′-BEF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

求二面角B′-EF-B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在陌生的问题情境中能自主探索,

提取相关信息,获得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1)题中E、F虽在棱上运动,但始终体现出直线A′FC′E的

一个不变关系,而C′EA′O不变,故只要去证C′EOF即可达到目的.

(2)题中寻求的是E、F在变化过程中二面角的最值状态,易看到该三棱锥的高一定,因此,只要底面面积最大即可.考察E、F在变化过程中当E由A向B运动时,BEF的面积先由小逐渐变大到一定值后又逐渐变小,因此,在E为AB的中点时该三棱锥的体积取得最大值,从而解决问题.

突破策略:变换角度,等价转换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解题过程就是不断变更题目的过程”.在解决此类探究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我们变换角度,对题目进行等价转化,先研究其简化形式但却保持本质的特殊情形,再运用类比、猜测、联想来探路,对解题过程进行创造性地思考.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解几何探索性问题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认真审题,确定目标;二是深刻理解题意,实现等价转化;三是开阔思路,发散思维,运用观察、比较、类比、联想、猜想等带有非逻辑思维成分的合理推理,以便为逻辑思维定向.方向确定后,又需借助逻辑思维,进行严格推理论证,这两种推理的灵活运用,两种思维成分的交织融合,便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

上一篇:物理命题、制卷的认识与实践 下一篇:浅谈教师如何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