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物质文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6 08:38:46

关于非物质文化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复杂多元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外界冲击吞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没有固定载体的那部分非物质文化。所以,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这部分文化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认识;保护

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非物质文化为何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社会各界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物质文化因为实在的物质性赢得了保护和照顾的先机,而非物质文化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被渐渐溶解、消失。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所维系的精神情感是物质文化无法比拟的,这种心理的共同认知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这里面所凝聚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我们从他的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都是以抽象的方式存在,这也为它的保护、发展带来了难度。

一、当涂民歌的由来及现状

以我的我的家乡为例,那是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这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们,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用一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歌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极具家乡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当涂民歌。当涂民歌是当涂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演唱、口耳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经过历代文化人的艺术加工后,更具有了高度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音乐和语言艺术珍品。除此之外,当涂民歌记载着当地人民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变化,其历史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它必须得到传承和重视的重要依据。当涂民歌不仅是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也是折射审美观念的载体,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歌曲内容体现了大量的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性民间音乐和语言艺术的魅力以及特有的叙事抒怀风格。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到来,仅音乐方面对当涂民歌的冲击就已经不容小觑了,流行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和时代性,似乎在宣告着民歌终止的日期。现今,当涂民歌已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仅仅在政策的保护下并不足以保证它的传承与延续。这也是现在很多传统文化遇到的共同的问题。所以,面对现实的状况,对于和家乡民歌有着相同遭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二、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思考

1、非物质文化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传承者。如果传承人的工作都做不好,那什么保护之类的论调都是空话。据笔者了解,当涂民歌的传承人本身就屈指可数,而且除了民歌之外也都各自做着其他的工作,也就是说并不能一心一意把心思用在民歌的发展之上,只是在偶尔需要演出或者活动的时候才会演唱,而不会把精力放在民歌的新题材、新内容的研究上。这样一来,民歌本身就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如果还不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融合,那新鲜的血液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干涸,最终走向枯竭。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因为对于传承人,我们给予的还不够,每个月仅有的补助远远不都支持除生活之外所有研究。另外,传承人的荣誉只是小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在“传承人圈子”里比较出名,出了这个圈子,可能谁都不认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本身就存在数量上的劣势,如果影响力再不够,那这样的传承工作如何进行下去?改善这样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推动,笔者认为推动的形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局限于办一场演出普及大众,比如:走进学校和中小学生互动、讲述传承人的经历、拍摄故事真实的传承人纪录电影之类,都可以不断扩大传承人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提升了,对于民歌的保护和发展才会有下文。

2、非物质文化除了“人”的重要作用之外,就是环境。当涂民歌之所以不断走向衰落,除了传承人的管理问题,居于次要地位的就是环境。之前所说的当涂民歌的几个形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歌唱出来的,而当下的生活环境已经让这些环境消失殆尽,所以现在只能是通过舞台表演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可是,笔者不知道何故,即使在和过去相似的情境中也很少甚至不会出现民歌的歌唱。笔者分析原因是:这样的文化断层已经很严重了,可能已经有甚至两代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了,现在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有没有可能让这种形式再回归到劳动中去呢?笔者认为是有这个可能的,虽然劳动的强度和周期已经明显缩短,但毕竟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存在空间的,但是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回归,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共同研究。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像对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样样具体化。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界定好“保护”和“保存”的界限,或者说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究竟是用保护的方式还是保存的方式。“保护”和“保存”的区别在于是否改变,笔者认为,如果选择保护,就必然会有改变,不管是考虑多少原真性原整性,非物质文化一旦离开了原有的土地和人群就势必会发生改变,在已经改变的非物质文化上再进行保护就会令这种改变更加深刻,因为保护的手段多种多样,特别对于非物质文化这样抽象的保护内容,方式就会更加多种多样,也就必然引起脱离其本例的变化。就当涂民歌而言,笔者认为采取保存的形式比较合乎实际。虽然上述两点谈论了传承人和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鉴于现有的保护状况来看,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可以尝试用保存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方法比较简单,即通过文字、影视、音像等媒体手段将最原始或者最真实的场景内容记录下来,把这样的原生态内容用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用它做指引来知道相关的保护工作,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而文化的形式则是历史的载体,都说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耻的,那将自己民族文化的身躯摧毁的人们又将让后人作何评价呢?非物质文化以其多样性和灵动性将很多的情感埋种在国人的心中,如果这样的文化形式消失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心理归属部分就需要被替代,那维系着情感的那根绳索就会崩裂,最终只能导致折断。所以,让身边的情感好好流淌,让维系这份情感的每个地域的非物质文化原生存在,是我们共同的职责所在。

上一篇:从汉语语法的两个问题看汉语的形式美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