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传统 开拓创新

时间:2022-09-06 08:14:39

发扬传统 开拓创新

坠子戏过去亦称“曲艺剧”。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起源于安徽萧县、流传于皖北一带、是安徽省稀有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坠子戏是在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的基础上、经过“大扬琴”、“道清班”、“曲艺剧”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它融入了北方的民族文化,其表演和唱腔都带有皖北地域文化特色、很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皖北民间曾传有“不打油、不称盐、都要看坠子戏的三大元”之传话。(注:“三大元”既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三位坠子戏的艺术大师和创始人)可见坠子戏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坠子戏剧团是原安徽省属十大院团之一,自一九九年以来撤地建市后成为宿州市坠子剧团。挖掘、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有:《小包公》、《窦娥冤》、《小菜园》、《李白醉酒》、《王林休妻》、《清风亭》、《金鞭记》等大小戏曲一百多出,创作、移植、演出了《江姐》、《雷锋》、《人生配方》、《打赌》、《跪妻》、《打工奇缘》、《一条大鱼》、《故土情深》等大小型现代戏六十余出。获得部级、省市级数十项大奖,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

作为“三大元”之一刘元芝大师的第四代传人的我、十三岁考入坠子戏剧团,师从刘元芝第二代传人朱月梅老师,学习旦角表演艺术。由于朱月梅老师一点一滴地言传身教和我自身的刻苦学习,我进步很快。十六岁那年,团里就让我在大型古装戏《潘金莲》中饰演潘金莲,该剧在一九八七年安徽省首界艺术节获表演二等奖。之后我担当的主要角色越来越多,戏路越来越宽,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都演,古装的、现代的、悲剧、正剧、喜剧等戏剧样式无不涉猎。我曾参加省内外大型演出活动数十次且屡屡获奖,在本地“百戏进百乡”送戏下乡活动中、基本上是场场参与。这些都使我在振兴坠子戏艺术的实践中得到茁壮成长。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之也、天下事物之美称也。”创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命线,戏曲艺术的创新就是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尽可能地完美统一。创造出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二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使我体会到,坠子戏艺术要想发扬光大久演不衰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坠子戏音乐是以大坠胡为主弦,坠子戏也因此得名。配以二胡、古筝、琵琶、扬琴、大三弦、笛子、唢呐、笙、大提琴等为伴奏乐器。坠胡的中低音区音色苍劲、浑厚,高音区细腻幽柔,与坠子戏的说唱特点极为吻合。坠子戏的唱腔优美动听,曲调多姿多彩,概括起来可归为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和其它唱腔三大类。

一、主题唱腔以“四句腔”为其变化基础,繁衍变化所构成的。如[平板]、[寒板]、[快板]和[慢板]等。它风格性强,可塑性大、适应各类行当演唱、表现情绪较为广泛,在唱腔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辅助唱腔在表达情感上各见其长独具特色。如表现极度悲伤的《寒韵》和《哭腔头》;表现激动情绪的[摇板]、[飞板];表现幽默诙谐的《花腔》;表现忧郁哀怨的[送板]《寒清》和终止转换节奏时的[要板]等。在节奏上有快、中、慢之分,既有紧打慢唱又有散唱清补。

三、其它唱腔是指所吸收的民间小调和承袭原单口坠子中的少量曲牌。如《小黑驴》、《盼夫调》、《凤阳歌》、《扒缸调》等。我在演唱时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剧情情感的需要在继承发展坠子戏音乐,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吸纳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唱腔元素和现代歌曲的元素来丰富自己角色的音乐形象。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使坠子戏唱腔更加韵味浓郁,委婉动听,大大提高了坠子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力。现在不少观众反映说:“坠子戏、既像戏又像歌真好听,我们越来越喜爱。”

坠子戏的表演是从模拟当地农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习惯动作中提炼出来的,偏重于写实,无拘无束、自然流畅、粗犷泼辣、外野内秀、热情奔放,有着较强的乡土化民间舞蹈的色彩。很适合“三小戏”和生活戏,特别是现代戏的表演形式。但是在演传统的“公案戏”、“宫廷戏”方面多少还受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化的影响。如何在表演上既有程式化、又不拘泥程式化,既有传统又有新意,那就要大胆地突破和创新。

我在饰演《窦娥冤》中的窦娥时,因坠子戏的传统水袖较短,表演受到局限,我大胆采用了三米的长水袖、运用十多种表演技巧来塑造人物。如抓袖表现惊愕,背袖表现愤慨,抖袖表现伤感等都显示了较强的艺术效果;在身段上把臂膀夹角适当放大呈大弧形使窦娥的鬼魂形象显得舒展轻盈,飘逸,增加了美感。在平时排练演出中为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我非常注重博采众长,把不同的艺术技巧有机地融入到坠子戏的表演上来,甚至把非戏剧性舞蹈动作托举刺跪、空中旋转等来丰富坠子戏的表演形式,既有艺术美又有时代感,美不胜收。

总之我认为深受群众喜爱的坠子戏艺术,只有发扬传统开拓进取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才能使这棵艺术之树根深叶茂,永保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坠子戏剧团)

上一篇:关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下一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