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培养语感

时间:2022-09-06 08:05:26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做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一、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吕叔湘先生也认为:“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经验,才能真正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准确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的“饱经风霜”一词,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学生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清瘦,营养不良的样子。”有的说:“车夫的脸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睛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老师水到渠成地启发:“你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看出他为了养家糊口,辛勤地不要命地工作着。”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他都要拼命地拉车。”……这时,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同学们,把你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了“饱经风霜”一词,再通过读把感受体现出来,深刻地领悟了语感,进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

二、注重诵读,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反复诵读容易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这样,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

(一)朗读课文。

1.重视朗读示范。有感情的范读,是促进学生读好课文,训练语感的好形式。如《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教师一上课即可这么引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钱塘江大潮所折服。那么,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读课文,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范读中,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从学生们的脸上分明看到了他们已被这天下奇观深深地震撼了。学生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观潮的人群在钱塘江边翘首以待的样子;有的说,他仿佛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正在向我浩浩荡荡地奔腾而来……这样的范读迅速将学生带入文本,沉浸在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之中,为进一步体会文本的形象美和情趣美,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之美奠定了基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2.强调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方面。如《巩乃斯的马》一课,要以真挚、热烈、激昂的基调,以由缓而急的语气进行朗读,把听者带入那无限壮观而又激荡的情境中。在读到第二段“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让学生用激越的语调朗读,尽力表现出进入了万马奔腾、长啸嘶鸣、激越奔荡的壮观场面之中。在有感情朗读中学生也产生了和牧马人一样的难以拦截、激动的情绪,深深地领悟了“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这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了语感。

(二)吟诵诗句。

经常吟诵诗句,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在学生熟读理解,有一定领悟的前提下,熟读成诵,可以更深切、更具创造性地领悟诗的内涵,在“品”中积淀语感。如学习古诗《牧童》,课前先让学生预习,一上课就给学生三分钟时间,练习熟读成诵。学生开始自由朗读。

师:怎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卧,请你说——

生: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这句诗一共有七个字,谁知道为什么老师偏偏点这个“卧”字?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睡觉。

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他说这句诗里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老师要点这个“卧”字。而且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吸引人,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的感觉,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说得真好,大家把理由一讲,对“卧”就特别敏感。接下来,谁来当小老师,来点词学诗……

这样学古诗,学生不仅能领会古诗的含义,熟读成诵后更能体会古诗的意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促进了语感的形成。

(三)读课外书。

多看课外书,扩大阅读面,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加强。要鼓励学生在《义务教育课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多挤点时间读书,多记记日记,多用心品味作品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三、多读多写,锻炼语感

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与写作,而经常写作也能提高语感。一是可以用多种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写日记等,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语感。二是读写结合,打通语感锻炼之路。例如前几年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文时,学生满怀激情地随着嘹亮的奥运会会歌读完全文后,心情无比激动。我这样设计:“面对即将而来的2008北京奥运,你向往吗?你有什么样的美好愿望,对奥运会的各个方面能提出哪些中肯的建议?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并记录在老师课前为你们发的2008北京奥运会会标的背面。”这样,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学生写的内容很有创意,又锻炼了语感。

四、课内外结合,增强语感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语感的培养。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采访师友、即兴演讲、讲新闻故事、成语接龙等活动,都可以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增强语感。

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在朗读中、品析中、积累中、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上一篇:语境:文本智读的意义起点 下一篇:激活音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