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述评

时间:2022-09-06 07:35:45

俄罗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述评

摘要:在俄罗斯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高校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以外语为工具、能自如地获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人才,而不是只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纯外语人才”,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外语教学更加个性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人文精神,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减少理论课教学,同时广泛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翻译人才;课程设置

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进入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俄罗斯教育与欧洲接轨,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也进行了一些重大的变革,如推行统一的高等教育机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学制和学位制度、改变高等教育拨款制度、实行学分制等。在俄罗斯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培养高水平、有竞争力的翻译人才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俄罗斯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一、 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进入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 出现了大量新兴产业,使人才需求明显呈多元化趋势。俄罗斯教育界意识到,传统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熟巧”的培养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其他专业的基本知识,以便其今后进行专业领域的翻译实践活动。俄罗斯许多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进行外语学习,而且还系统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例如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外语与区域研究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完善的外语和母语能力、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跨文化交往能力。” 该校外语专业除了开设传统的外语实践课、俄语修辞学与言语修养课之外,还设有国外区域学、国际关系学,在提高阶段开设大量的翻译实践课(包括经贸翻译、法律翻译、社会政治翻译、科技翻译等)以及翻译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本科学生要掌握两门东方语言和一门西方语言,开设的课程涵盖亚非国家的政治和国际关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

其实,外语专业培养的的毕业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而且要在与相关领域知识的融通上具有优势。各种知识门类是相通的,一门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对另一门知识的学习有所启发,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做一名高水平的翻译,需要广博的知识作支撑,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单一的外语教学往往使学生只擅长传达别人的思想,却很难形成学生的思辨能力,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而相关专业的学习可以弥补这样的不足,变劣势为优势。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的改革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扩大专业知识面

俄罗斯高校改革首先按照市场需求重新修订了学科和专业结构,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科技、社会发展同步。在课程设置上, 俄罗斯高等教育界近年来逐渐重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重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重视文、理科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注重知识的交叉复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补和融合。

俄罗斯教育专家认识到,外语专业教学的目标具有跨学科性质,应该赋予外语教学“行为性”,教学中的“准专业”任务会让学生有意识地为将来的翻译工作做好准备。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国内,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处境很尴尬,往往只能听懂普通生活会话,看不懂专业外语,即使借助词典也不懂话语含义,毕业生往往学无所用,需要很长的过渡期来适应未来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专业外语人才又严重短缺。尽管现在的高校外语专业需要培养从事语言学和外国文学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需求量只占少数,社会大量需要的是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须要建立一套跨学科的教学体系,须要科学地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时间,分清主次。

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外语学院的课程设置为例,外语专业低年级的教学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主,开设外语实践课、俄语修辞学和言语修养以及国情课等。而高年级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学习国际关系、管理学、营销学、教育学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授以介绍该学科领域的一些常见要素和规律性的现象、概念和原理为主,重在实现对学生的方法性教育,培养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和日后自我发展的技能。

(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定位,外语教学更加个性化

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但同时不同行业所需的翻译人才又有着不同的专业要求, 统一规格培养的翻译人才难以胜任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突出个性,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大量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就业情况选修课程,使教育活动更具人性化,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俄罗斯教育改革中实行的统一的高考制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外语的兴趣,而每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特征,因此很多学校,如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在“开放日”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和学生的见面会、心理测试、开放课堂等,让学生在入学前就了解未来的专业学习,清楚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时,帮助学生了解该职业对个体的交际能力、言语素养、智力水平、性格品质的要求,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和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此外,俄罗斯外语教育一直广泛使用交际法教学,这一方法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多种学科的方法,言语活动是表达和接收理解的过程,语言不是目的,而是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学生在言语中实现个性。交际法在个性化教育的框架内才能够实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语言手段,借助于所学语言的语言和文化来培养和发展个性。交际法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语倾向和情境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各种言语活动中的交际能力,形成第二语言个性;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是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和掌握知识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交际教学法的使用成为外语教学中全方面发展个性的手段之一,这不仅符合宏观心理学的理念,又符合外语教学的原则(巴晓岩 2011: 150)。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人文精神

俄罗斯的教育传统一直非常重视素质教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坚持这一方向,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混乱等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国家希望通过增加人文-社会经济类课程,形成学生的价值判断,建造民主社会。

在课程设置方面,俄罗斯高校的外语专业普遍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例如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各语种均开设哲学、历史、文化、政治、国情等课程,以形成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培养言语文明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 更重要的是, 它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的学习。

另外,在俄罗斯外语教学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外语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俄罗斯传统的交际教学法,将语言教学和人文素质教学融合在一起,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寓于情景和活动中,使教育具体化、情景化,并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有文化引导的教学内容比单纯枯燥的语言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培养语感和跨文化意识,使语言教学不再是缺乏灵魂的教学。

(四)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减少理论课教学

有专家指出,前苏联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 缺少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外语教学方法;2)设置的课程理论性过强; 3) 外语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缺少一定的相关性等。探索改革过程中俄罗斯高校外语专业顺应市场需求, 培养职业化、实践型的翻译专门人才,拓展实践类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进行专业实践活动,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俄罗斯许多外语院系在考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后,逐渐减少语言学理论课程,淡化文学翻译,开设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性课程,定位于培养经贸、科技方面的翻译人才的外贸函电写作、国际商法、事务际礼节、论文摘要写作、翻译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等。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对外经贸人员做兼职教师或做系列讲座,讲授“报关与商检”“保险与运输”等专题。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广泛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围绕一些话题,如科技话题、校园话题、家庭生活话题、体育话题以及社会热点话题,学生即兴发挥组织话语2~3分钟,在“讨论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对不同话题的反应,提高学生的外语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翻译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 用真实的情景和语料为学生开展翻译教学,高年级组织模拟翻译活动,如模拟商业谈判、模拟记者招待会、模拟导游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模拟训练, 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同时对未来的工作有整体的认识,缩短积累工作经验的时间,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地熟悉并胜任工作。

此外,俄罗斯外语专业非常重视口语考试,考试形式多以口试为主,考核学生的实际交际技能,包括阅读、翻译各类文章片段,简明地叙述课文内容, 并表达出自己对所读内容的观点态度,或者根据所给题目, 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能够与教师进行对话。为数不多的笔试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的语法材料的掌握程度。而我国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中恰恰与此相反,考试以书面形式为主,而且多为标准化命题形式,这种方式只能考核学生的知识,而非能力,这是造成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差的原因之一。

三、广泛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外语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语言能力来自于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 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训练, 走上社会后难以应对翻译市场的挑战, 不能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外语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翻译系为例,该校外语实践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使每一层次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形式。实践活动的形式涵盖各项语言技能,在低年级举办朗读比赛、书写大赛、国情知识比赛,外语日等活动,在高年级举办口译大赛、演讲赛、戏剧表演比赛等,翻译比赛经常请翻译公司的资深翻译当评委,优胜者可以优先到公司实习。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与翻译公司之间的跨界合作,使高年级学生参与翻译公司翻译业务, 参与社会翻译服务等实践活动,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中, 融入社会进行培养。

我国和俄罗斯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对外交流的幅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交流的局面, 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既具有专门知识又具备高层次翻译能力的实践型的职业化人才。而传统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偏重于文学翻译, 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传统外语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课程设置失衡, 侧重于语言理论知识的讲解,如词汇教学、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模式大一统,实践环节薄弱,翻译人才缺乏专业知识等。改革中的俄罗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具有重视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鲜明特色。它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研究俄罗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经验,将实践性、职业化等观念引入培养理念,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激活学生生命活力的尝试 下一篇:民办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以文化为基础...